正文

繞不過去八大胡同(2)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往北一些就到了小鳳仙曾棲身的“云吉班”了。那是一個不大的小樓,初此看見它的人,多少會有些悵然若失,覺得演出一場轟轟烈烈的蔡鍔與小鳳仙知音大戲的地方,“應該”是一個皇皇大觀之所。按說,以叱咤風云的蔡將軍之級別,該到一個相當于“五星級”的地方去消費才相襯,然而,對不起,就是這兒。這扇小門里就是蔡將軍當年進進出出的門道,門上也曾有磚匾,不過已被白灰覆蓋了。院子極小,基本格局未變,近百年下來,木制的護檐和圍欄還存留齊整,只是樓下的住戶將前廊都往外接出一截,另改了門窗。院里是夠擠的,連門道前都加出一間房來,但還比較干凈。每天,從這所小院前走過的人不知要有多少,但有誰會想得到,當年那場震驚中外的倒袁運動與這里有關呢?

與陜西巷相接的小胡同里,也存有十分精美的青樓建筑??磕峡谖鱾?cè)的百順胡同,路南曾有京劇《蘇三起解》里罵出一句名言“洪洞縣里沒好人”的主人公蘇三居棲的妓院,院中一口“蘇三井”到“文革”期間才搗毀。那曾是一個很大的妓院,房子已改為辦公機構(gòu),面目全非了。不遠處路北卻有一家保存得很好,兩層,外墻使用的是當年非常時髦的灰雕,顯得特別有“洋味”。灰雕幾乎完好無損,十分難得。百順胡同并不算長,舊時從西往東的妓院有瀟湘館、美錦院、新鳳院、鳳鳴院、鑫雅閣、蒔花館、蘭香班、松竹館、泉香班、群芳院、美鳳院等十幾家,現(xiàn)在全都改為民房,不知其底的路人很難想到當初這兒竟是青樓扎堆的地方。

陜西巷北口東側(cè)有一條很小的死胡同,喚作“榆樹巷”,里面盡藏著一個規(guī)模相當大的青樓遺址,當年這里叫“怡春院”,也是中西結(jié)合的樣子,有非常漂亮的木雕裝飾,開間很大,全都一字排開,顯得極有排場。

陜西巷中部有一條往西去的寬敞胡同叫韓家胡同,舊時稱韓家潭,清代著名大玩家李笠翁曾住在胡同里?!八拇蠡瞻唷敝坏娜龖c班曾設在韓家潭,現(xiàn)在人們還能在胡同里的36號院找到舊時的梨園公會所在地,院子的格局和房屋大致未變。韓家胡同舊有“南班”環(huán)采閣、金美樓、滿春院、金鳳樓、燕春樓、美仙院、慶元春等20多家。

街上現(xiàn)有“慶元春”值得一觀,房子基本中式,當街四楹窗戶,窗上有磚雕,最東邊的可辨認出“慶元春”三字,這就是其字號了,中間兩楹看不得了,只有最西邊的在殘損中顯出“以寓嘉賓”四字(圖4慶元春),很有廣告用語的意思。還別說,字寫得不錯。民國時的風氣就是這樣,凡招牌用字都足以娛目。而且,那時是需要多大尺幅就寫多大尺幅,是為“榜書”,現(xiàn)在書家則是太省事了,寫幾個順手的小字,拿去放大吧!其實,效果是不一樣的。

從陜西巷出來,我們可以逛一逛與其并行的石頭胡同。明代為修城墻,從郊區(qū)房山運來的石頭存放在這一帶,這條胡同便因此而得名。石頭胡同是僅次于陜西巷的較大胡同,舊京首屈一指的大北照像館最初就設在這里,清末民初的時候,照相還是頂時髦的一件事,而擁有照相館的地方,無疑是城中的繁花之地。事實上,我國公眾最先歡迎這時髦之物的除了皇族官宦,就屬青樓中的鶯鶯燕燕了。從1922年至1958年,大北照相館一直在此營業(yè),后來才遷到前門樓子跟前。石頭胡同,是二等妓院的聚集區(qū),舊有24家二等妓院,有名的有茶華樓、三福班、四海班、貴喜院、桂音班、云良閣、金美客棧等。現(xiàn)在,我們在胡同里還能很容易地找到一座茶室,格調(diào)粗獷,卻很顯眼,從老遠就能看到它那夸張的房山。

從一個岔路往東,是朱茅胡同,那里“聚寶茶室”的舊跡可實在值得好好看一看。這座茶室是一個三圍兩層樓,前臉中間低,兩頭高,門樓集中、西、佛三式于一身:磚垛裝飾和拱門洞是歐式,上面卻嵌著國產(chǎn)的“福祿”雕字,門楣和磚匾四周用了佛家的菩提珠,門樓上頂卻又借鑒了阿拉伯風格。難得的是,這么多不同審美元素用在一起,雖顯得張揚,卻也大體協(xié)調(diào)。此外,帶有魏碑格調(diào)的“聚寶茶室”四字風韻有致,很是耐看。進得大門,院里實在太狹窄了,居民自己又接出兩排廚房,窗下還堆著雜物,然而房子的木結(jié)構(gòu)細部甚至走雨水的鐵皮漏斗都保存得完好如初。這已是很難得的了。(圖5聚寶茶室)

再往東,是朱家胡同,南口拐彎處的“臨春樓”茶室高高的墻面上沒有一扇窗戶,弄得像個城堡似的。樓頂磚檐的裝飾下了不少功夫,無論是民居還是商家,恐怕都沒有夸張的。一面大墻,只有正中有一個貼山門樓,關上門,功夫再好的盜賊也進不去。門樓整個由磚瓦構(gòu)成,檐下的椽子都是青色的條磚仿制的,永遠是那么見棱見角。上有磚匾,殘留有土紅色的底漆,“臨春樓”三字清晰可見(圖6臨春樓茶室)。

朱家胡同又與大力胡同、小力胡同相連,舊時稱李紗帽胡同。北京的胡同名稱往往是有來歷的,而且并不一定非要與名人、高官掛上鉤,不少胡同名像老百姓的日子一樣平平淡淡,透露著民俗的風尚。像這李紗帽胡同,便是老年間此地有一位擅制紗帽的手藝人,傳來傳去,人們就以此為胡同名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