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錯誤不需要批評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經(jīng)歷過這樣一件事:
在一次宴會上,某客人引用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格言,并說此話出自《圣經(jīng)》。
卡耐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淵博學(xué)識,便指出那客人錯了,此話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
那客人聽了惱羞成怒,與卡耐基爭辯起來。
當(dāng)時卡耐基的老朋友葛孟也在座,而且葛孟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
卡耐基便向葛孟求證,葛孟卻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說:“你錯了,這位客人是對的,這句話出自《圣經(jīng)》?!?/p>
后來,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很不服氣地說:“那句格言明明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p>
葛孟回答:“當(dāng)然是出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墒菫槭裁捶且プC明他說錯了呢?我們大家都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么不保住他的面子呢?”
卡耐基由此事得到了深刻啟發(fā):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小錯誤,不必斤斤計較、求全責(zé)備。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fā)現(xiàn)下屬的錯誤、工作失誤,批評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說所有的過錯都需要批評。過多的批評既耗時間又費精力,會失去批評的積極意義。當(dāng)下屬犯了錯誤時,也需要考慮這一點,是否他的這一過錯就一定要予以批評糾正呢?如果有了一點小過失都要計較,那下屬會覺得你是一個吹毛求疵、錙銖必較的上司。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也會破壞你在員工心目中的形象。
管理者指責(zé)下屬的過失,目的是喚起他的責(zé)任心,讓他在自己的腦子里形成一種警戒,以后不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批評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因為批評和被批評的過程通常不是在平心靜氣中進行的,并且當(dāng)下屬遭受到過多批評時,情況更加糟糕。
總盯著下屬的錯誤不是管理者明智的抉擇。人都有被贊揚、被肯定的心理需要,一般情況下,表揚、激勵下屬可能達到比批評更好的效果。
有一則樵夫和母熊的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老熊對樵夫感激不盡。
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翌日晨,樵夫?qū)δ感苷f:“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p>
母熊一聽,心里怏怏不樂,于是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一下我的頭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口好了嗎?”
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p>
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 語言。古人說:“口能吐蓮花,也能吐蒺藜。”透過一個人的談吐,最能看出其學(xué)識和修養(yǎng)。善良智能或者溫厚博學(xué)的語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礙直抵對方心靈的彼岸。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多贊美,少批評,下面是贊美別人的幾個要點:
(1)開誠布公地告訴他,讓他知道你對他做事風(fēng)格的評價。
(2)及時表揚他人。
(3)告訴他們,為什么說他做得好,要具體指出好在哪里。
(4)告訴他,其所做的事對自己有多大幫助。
(5)鼓勵他再接再厲。
(6)跟他握手或拍拍肩膀,以此表明,你對他把事情辦好的支持。
當(dāng)須批評時,我們該如何做批評下屬是一件不太輕松也不容易的事情,英國行為學(xué)家波特說:“當(dāng)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余的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于思索論據(jù)來反駁開頭的批評。”有時會令那些缺乏管理知識和經(jīng)驗管理者感到無所適從。批評好比一劑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藥物,用之得當(dāng),能夠治病救人,用之不妥,則會傷人害人。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批評下屬,就有可能降低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情緒。對于管理者來說,挑毛病盡管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著獨特的作用,但是必須講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極端,“雞蛋里挑骨頭”,無事找事就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