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照著游戲規(guī)則走,有些人仍然很難傾聽別人說什么。在某些情況下,是因為對方的談話像荷馬的史詩那般冗長,他們對細節(jié)大肆描述。你只是問他們度假的情形如何,他們就告訴你是怎么把行李裝上車,又怎么在路上迷了路及轉(zhuǎn)錯彎,等等;他們告訴你天氣如何,他們要在哪里用午餐,以及晚餐吃了哪些東西 ……他們說個不停,一直到你用某種機智讓他們閉嘴為止。有些人也許不說他們自己的事,而是大談其他人如何如何,而這些人又是多么不體貼、令人頭痛的人物。真的很難傾聽別人一直談他們自己的事。有個很難管教的孩子的媽媽,除了談兒子,別無其他;一個只知道工作的人只會談他的工作;一個有過敏毛病
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鼻子不好。一個人的頭痛,可能也會變成別人的頭痛(如果這個“別人”必得一直聽這些事的話)。并不是因為一直重復才讓我們很煩,而是扮演那種無助的角色:被強迫去聽一個無解的問題,或是那個抱怨的人壓根沒有考慮過要解決問題(如果抱怨的人不期待有任何解決之道,只是要別人知道他的感受,那么簡單的“哇,真是太糟糕呀”可能就滿意地結(jié)束了話題)。有些人真的是對每個人都說太多話,也常常不管別人有沒有在聽。有些人這么多話是因為他們對別人說得太少,像除了太太之外沒有其他朋友的丈夫,又能對誰說呢?唯一的朋友很滿意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卻壓力過重的太太,又能對誰說呢?有些人需要我們的注意,然而一日一對話只成了單方面的獨白,也許正因為我們的反應太被動了。
有時說話的人很難聽別人說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什么,或是這些話又蘊含什么令人氣憤的暗示。當聽者對沒有說出的事做了反應,說者就表現(xiàn)出義憤填膺,覺得被聽者的“過度反應”所傷害。一位母親對青春期的女兒說:“你要這樣穿去學校嗎?”女兒哭著道:“你總是對我不滿意!”母親可能會認為女兒的過度反應是不理性的:“我只是問你是不是要這樣穿去學校而已,你又怎么會對這么簡單的問題發(fā)火?”這些問題就如同要求父母不帶批判,而孩子又不會過度敏感那般困難!
我父親有一種包裝語言的方式,把許多的貶抑之詞變成簡單的一句無知之話,這常常讓我氣急敗壞。如果我告訴他某件事怎么怎么樣,即使是一件很平常或沒有爭議的事,他常常這么說:“可能吧?!卑?!我認為他這么做的原因是他不能忍受擺在臺面上的沖突。因此,如果有人告訴他某些他不知道,或他根本不相信的事,他就會說:“可能吧。”對我來說,這比跟他爭吵還要糟糕。吵架的時候,你可以跟對方爭論,“可能吧”卻讓你覺得自己無足輕重。這些情況造成的一種結(jié)果是:我對自己的看法極為堅持!因為早已受夠了被懷疑的滋味,我在陳述一件事實時,不能忍受不被相信的感覺,就同我堅信蘇必利爾湖是五大湖之一一樣!
如果你說我好像在避重就輕,不提說者本身,卻把責任放在聽者身上,你說對了!理論上我們是可以把說者及聽者分開的,但事實上他們是彼此關聯(lián)糾結(jié)、不可分割的。傾聽是雙方“共同決定”(co-determined)的一種過程。
有些人不太容易聽別人說話,因為他們總是說得太少,或者個性不是如此。如果渴望說出真正的感受給聽得懂的人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那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如此麻木而沉默?因為他們在生命中遭受過輕視、傷害、嘲弄及羞辱,這些事對心靈的傷害是很嚴重的。我們帶著傷痕來到關系中,即使渴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卻不一定會得到;想要別人把我們當一回事,我們不是與人爭論,就是被忽視;我們想與人分享感受,卻招來批判或不想要的忠告;我們打開心房,卻沒有得到響應,更糟的是還換來羞辱,就好像走在黑暗中又撞到墻一樣。如果這種情形常常發(fā)生的話,我們就會封閉自己,筑起一道包圍自己的墻。
雖然說者的沉默也許是他人格特質(zhì)的一部分,這種特質(zhì)事實上就像習慣一樣,主要是從過去的經(jīng)驗里形成的期待而來。
不跟我們說話的人是不期待我們會聽他說話的人。
治療師在遭遇病人的“抗拒”(resistance)時,進行所謂的“防衛(wèi)分析”(defense analysis,指出病人為何有所保留、是怎么保留的〔也許只談一些瑣碎的事〕,推測他心中所想的是什么,以及他為什么遲遲不敢說出)。治療師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特權(quán)來問這樣探索性的問題,但是詢問友人很難說出自己感受的理由,或指出他似乎是不太想談他自己,這些詢問并不違法。我們是借由自己的反應來塑造彼此的關系。
“沒事,一切都很好……”
當你問某人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而對方的回答“沒事”不能說服你,你要如何回應?一個普通的反應是說“你看起來不像沒事”。這可能是一種邀請,但是對方不一定會了解。強迫一個沉默的人開口,或是因為對方不愿意對你開放而懊惱,主要的原因是認定對方?jīng)]有理由不告訴你“為什么”。
當某人似乎不想對你開口說有什么煩惱時,你可能會猜測那個人為什么不想說,如:“你擔心我的反應嗎?”如果你認為那個人只是不想說,你可以問:“有什么事讓你遲疑不敢說嗎?”但也不要逼他太緊。如果有人告訴你他不想跟你說某件事,你卻一直逼他,他也許就認為你不可信任,也不會理解他的感受。
一個對你不太友善的人,有沒有理由相信你對他的想法及感受有興趣?你會仔細聽而不打岔嗎?你可以忍受不同的看法嗎?或者你會生氣?“開放”,是互動的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