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合掌,
向十方諸佛菩薩
及大悲圣眾,
如是祈白:
無始以來,
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
無明地生起惡念,
慫恿他人作惡。
我被無明所欺誑和宰制,
竟對如此惡行心生歡喜。
現(xiàn)在我看到這種罪過,
偉大的怙主??!我至誠發(fā)露!
在這些偈頌中,寂天菩薩介紹了藏傳經(jīng)教中“四力懺悔”的修行方法。這是四種放下煩惱的法門,它們是:一、以“正向的悲傷”來認識錯誤行為,二、依止本初的智慧,三、對治行動,四、盡可能不二過。
第二十七頌提出“依止”本初的智慧,在第二十八和二十九頌中,在大悲圣眾無分別、無批判的智慧面前,寂天菩薩承認自己傷害了他人。在誠實以及對本初善的信任下,他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種懺悔具有療愈功效,是一種運用正向悲傷來認知的力量。當(dāng)他說,無明地生起惡念,慫恿他人作惡,他是運用慈悲的自我省思,因而帶來解脫。如同吉噶·康楚仁波切所說:“我們可以向自己承認,由于無明,我們傷害了他人,卻不會陷于‘我是壞人’(bad me)的情結(jié)而無法自拔?!?/p>
四力中第三力是“對治行動”或“反對的力量”,承認我們所做的惡業(yè),與過去講和,因此讓我們超越壓抑和愧疚。
對治行動的修行從古到今都有。舉例來說,有一位美國越戰(zhàn)退伍士兵曾殺害了許多無辜的人,他一直不能去除滿懷的愧疚。越南的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和他一起處理這種愧疚;在他來看,療愈行動是再度回到越南,花時間幫助苦難中的人們。依著同樣的精神,如果我們過去殺過動物,也許現(xiàn)在我們可以反過來保護它們。
另一個方式是“生命回顧”。我至少一年做一次,想象生命將盡。我盡可能真誠地回顧整個人生,尤其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希望未曾發(fā)生的事上。誠實承認這些錯誤,卻不歧視自己。見到內(nèi)心的智慧使我勇敢檢視生命,我生起歡喜心;見到自己常常失敗,我生起慈悲心。這樣我就可以繼續(xù)前進了。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如何塑造,操之在我。
寂天菩薩的對治行動是宣告:偉大的怙主??!我至誠發(fā)露!他公開表達他的懺悔,便是一種療愈和對治。
第四力是決心。在本品最后一頌,也就是第六十五頌中,寂天菩薩發(fā)誓盡力不重蹈覆轍,舍棄不必要的愧疚負擔(dān),向前邁進。
懺悔四力讓我們與世間建立更開放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將“自己基本上是壞的,但希望自己不是”的遺憾,轉(zhuǎn)化為知道“自己基本上是良善的”,而不再繼續(xù)掩藏我們的良善。
由于無明推動
身語意三業(yè),
我違逆三寶、
父母或師長。
我要公開向天人師懺悔,
我這個罪人在惡行中
所造的惡業(yè)
及可怕的罪行。
“我”和“罪人”的翻譯可能容易造成誤導(dǎo)。佛法強調(diào)沒有好、壞、不好不壞等固定實性?;旧?,若在心上用對了法門,而且愿意用它們,我們就有能力隨意轉(zhuǎn)化。若視一切事物為堅實的觀點和偏見導(dǎo)致了不智行動,我們可以超越它。我們也可以揭露自己本初的開放和良善。第三十和三十一頌中,寂天菩薩懺悔一切令他不能慈悲的事,卻不懷愧疚感或覺得自己卑劣。
“罪”(sin)或“罪人”(sinner)至少有一個正向的意義,就是它們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而且不容我們輕忽。我比較喜歡避免有文化意涵的字詞,不致對佛教造成誤解。創(chuàng)巴仁波切將藏文dikpa譯為“煩惱的罪過”,而非“罪”,作了一個心理學(xué)而非道德上的解讀?!靶员緪骸边@類的詞對我們沒有幫助,若不使用它們,我們更能開發(fā)出本有的力量和良善。
在我清凈罪業(yè)之前,
死亡可能就會先到。
不論如何,為了解脫,
我祈求諸佛救護!
死魔的來臨不可預(yù)知,
不管生命的任務(wù)是否完成,我們都不能永生不死。
不管我們生病或健康,
都不能信賴稍縱即逝的生命。
我們死時必須舍棄一切。
但因為我不了解,
不管是為了親友或怨敵,
我都造作了種種罪業(yè)。
怨敵終將化為虛無,
親友與我自己
也必將灰飛煙滅,
一切終歸于空無。
第三十二至四十六頌,寂天菩薩引介了無常和死亡。用意是勸勉在一切還來得及的時候,我們需要自省。任何人都可能突然死亡,這促使我們用自我寬恕的心態(tài)來檢視生命,于是死而無憾。
在第三十二頌中,寂天菩薩說我祈求諸佛救護,其他佛教祈禱文中也有“祈求你們的加持”。那么我們是從誰那里祈求協(xié)助和加持呢?我們?nèi)绾文軓牟欢慕嵌攘私膺@件事?創(chuàng)巴仁波切解釋說這并非某人來保護或加持我們,而是“但愿如此”,愿我被智慧的心保護并加持,但愿如此!
第三十四頌討論了一個有爭議性的話題:當(dāng)我們的朋友和敵人都不在了,我們心上還帶著正向或負向的業(yè)力;當(dāng)我們貪愛或敵意的對象不復(fù)存在許久之后,我們的習(xí)氣還留著。本質(zhì)上,問題并不出在我們的朋友或敵人身上;問題出在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或我們和外在狀況之間的關(guān)系。當(dāng)我們陷入貪愛和敵意時,我們在加強什么習(xí)氣?一個月、一年甚至五年以后,我們對這個世間的感覺又如何?我們會更憤怒,更貪愛,更恐懼,還是會發(fā)生一些轉(zhuǎn)變?這完全看我們今天所強化的是怎樣的習(xí)氣。
寂天菩薩告訴我們,跟那些與我們一樣稍縱即逝的人糾纏不清,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