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品 發(fā)心受持(4)

生命不再等待 作者:佩瑪·丘卓


在此,按部就班非常重要。即使是圓滿覺醒的佛,也是次第循序漸進的,我們要追隨他們,將他們作為典范。既然菩提愿很容易因一句惡言或一閃而過的憤怒而破功,我們最好對自己有耐心,放棄一定要如何的想法。我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開放心靈,讓我們的發(fā)心重新恢復鮮活。我每天早晨下床前,都要將此頌文念誦三次,然后開始這一天。

菩提愿的努力有三方面:我們受持的決心,可以分為國王或王后、擺渡人、牧羊人三種心態(tài)。這三種意象代表以我們現(xiàn)有的能力,循序漸進地向前進。

在國王或王后的層次,我們先修自心。雖然我們明確的發(fā)心是利益他人,但我們首先必須明白自覺才能覺他。從事服務助人的行業(yè)就會知道,生起不耐煩或反感有多容易。很顯然,我們一定得將內(nèi)在秩序整頓好,才談得上助人。

第二層是擺渡人的發(fā)心。我們與一切眾生都同在一條船上,一同渡河。這譬喻有“跟我一樣”(just like me)的感覺。跟我一樣,一切眾生都以他們自己為生活故事的主角。跟我一樣,他們被貪和嗔、希望和恐懼所奴役,無人愿遭受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跟我一樣,我們都想要安全,免于恐懼。

以此為菩提心訓練的基礎(chǔ),讓我們得以探伸出去,走出自我中心。將我們心中生起的沮喪和怨恨,作為了解他人黑暗內(nèi)心的踏腳石。失眠、牙痛、燙傷、罹癌,也不會令我們退回自己的小小世界,反而成為我們同理心和慈悲心的基礎(chǔ)。

身處順境時,這種方法也很有效。當我們感到自在快樂時,我們想起他人也會喜歡這樣的心境。他們也喜歡感覺適意,與自己和世界相處自在。愿我們所有眾生都自在快樂,愿我們都得以體驗心的清明和清新。

下一個意象是牧羊人,代表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真正”的慈悲心。正如牧羊人將羊群的福祉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我們發(fā)愿將他人放在自己之上。這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自己應該實行的菩薩愿心,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自認做得到。當然,我們都有機會將他人放在自己之上:我們在公車上讓座給長者;朋友煩心,我們陪他整晚。父母更是如此,他們甚至會沖進車流中將學步小孩帶到安全島上。但如果將這些當作我們唯一能做的事,絕對是誤導。相反地,我們可以自國王或王后、擺渡人、牧羊人這三種層次擇一前進。

欲喚醒菩提心,我們可以從腳下開始,并一步一步邁進。

為了使眾生能夠發(fā)起并持續(xù)增長

這最清凈無染的菩提心,

有智慧的人在受持菩提心之后,

應該以如下贊歌高度頌揚:

今天,我的生命已經(jīng)結(jié)了果,

現(xiàn)在獲得了暇滿人身。

今天,我投生于佛族,

已經(jīng)成為諸佛的子嗣和傳人。

寂天菩薩誦畢兩偈重要頌文之后,他十分欣喜。以他的觀點來看,我們一旦下定決心開始從事心的訓練,我們就已經(jīng)是菩薩了。這樣的觀點令人鼓舞。某些學派認為,不到某個階段就還不是菩薩,但寂天菩薩說,發(fā)了愿便是諸佛的子嗣與傳人,何況我們還有此論作為訓練指南呢!

所以,我的所作所為,

都要合乎佛子的身份。

絕不再做出惡行,

染污這高尚無垢的傳承。

我像一個盲人從垃圾堆里,

找到了貴重的珠寶。

同樣地,我是多么幸運,

能生起這樣珍貴的菩提心!

就在我們污穢的情緒之中,發(fā)現(xiàn)了貴重的珠寶;在癡惑和情緒反應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菩提心至寶。最負面的情緒可以為慈悲心奠基。舉例來說,當我們被某個“敵人”觸怒,我們可以接納那負面情緒,而希望人人都從敵對意識中解脫,包括我們的敵人。無論任何情緒生起,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覺醒之心的溫柔地帶。

第二十九至三十三頌中,寂天菩薩另講了八個菩提心的例子:最勝甘露,不但能滅除死亡,更重要的,能滅除二元思考;無盡寶藏,乃不二、非戲論的覺知,可以療愈無明的貧乏;最勝醫(yī)藥,能治愈我們的負面情緒;如意樹,應許我們一切精神的愿求;普遍的舟乘,從惡趣安全地接引我們;慈悲的滿月,璀璨的日光,遍照黑暗;甘美的醍醐,代表我們覺醒之心的豐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