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京文學漫步(2)

文學漂鳥:雷驤的日本追蹤 作者:雷驤


悄然出現(xiàn)洪通、張才、洪瑞麟等美術家名字的紀念石,大約也只讓路人如見墓石般的愕然一驚而已。

倘若在東京旅行的時候,逸出一般觀光者漫漶的范圍以外,散走進里街巷道,一些志記物(常常小而不起眼,有時是一根石材的角柱;有時是銹蝕的銅鐵牌子)加以留意,大約像這樣的意思:(一枚角柱上刻記)"新坂(福山坂)舊福山藩主阿部宅邸的道路。坡上一帶是學者們居住的區(qū)域,也是夏目漱石等許多文人住過的地方。西側(cè)崖下一帶,舊名丸山福山町,是名作家樋口一葉臨終之地。"或者:(一塊銅牌上刻蝕)"這里是伊勢屋當鋪的舊址,一八六 年創(chuàng)業(yè)。女作家口一葉從廿四歲起,就時常光顧這家當?shù)辍?又或者:"炭團坂,評論家坪內(nèi)逍遙寫作《小說神髓》和《當世書生氣質(zhì)》的時候,即寄寓在這附近的房子。"我們至此可知道,文學的界限其實隱隱套合在一般"東京觀光案內(nèi)"地圖上的。而實際上許多世界名城(如巴黎等)常有歷史文化的地圖發(fā)行,以饗旅行巡禮的人。

話說一九九四年我著手拍攝一系列關于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一九一 至一九四 )的報導紀錄片,留意到之中不少留日學生,(那時是明治末和大正初),且從彼國開啟一扇窗,向世界觀看的。雖然起初他們也如同當時清國其他公費生一樣,抱著學醫(yī)、學經(jīng)濟之類的"實務",后來卻走上文學的道途了。

九四、九五年閱讀的文獻(有的是他們的自敘,有的是小說),當中出現(xiàn)彼時的日本國背景,也反映他們的思想,于我是頗饒興味的。譬如魯迅記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

子,盤得平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這是魯迅譏嘲留學生掩藏"豬尾巴"的法子。那將頭發(fā)解散盤在帽里的,自然想要隨時重編起辮子的緣故。

魯迅煩厭與他們?yōu)槲?,出發(fā)到尚未有清國留學生的本州極北的仙臺去學醫(yī)了:"從東京出發(fā),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名目"。魯迅這樣帶過一筆,勾起深深的當時心境。誠然,直到今天乘東京都內(nèi)鐵道線,仍可見"日暮里"這個站名,毫無變更??吹竭@名字,現(xiàn)今的我們一樣有類似的茫漠之感。晚了魯迅十年,已經(jīng)是大正時代到來的郁達夫,小說《銀灰色的死》中的東京是這么樣的:"雪后的東京,比平時更添了幾分生氣。從富士山頂上吹下來的微風,總涼不了滿都男女的熱心腸:在上野不忍池的近邊,在一群亂雜的住屋的中間,有一間樓房,立在澄明的冬天的空氣里太陽的光線,從那緊閉的門縫中間,斜射到他的枕上的時候,他那一雙胡桃似的眼睛,就睜開了。"

這就是主角的登場 一個孤獨、好讀的留學生,最近因為在中國那邊喪亡了他的新婦而消沉下去:"他近來的生活狀態(tài),比從前大有不同的地方。自從十月底到如今,兩個月的中

間,他總每是晝夜顛倒的要到各處酒館去喝酒。"

看來悲傷成為買醉放蕩的借口了。在力求振作的時刻:"他的書的字里行間,忽然會跳出一個紅白的臉色出來也有斜視他的,也有點頭的,也有把上下的衣脫下來的,也有把雪樣嫩的纖手伸給他的。到了那個時候,他總會不知不覺的跟了那個纖手跑去,同做夢的一樣,走了出來。等到他的懷里有溫軟的肉體坐著的時候,他才知道是已經(jīng)不在圖書館內(nèi)了。"

不同的文士,對昔日東京有個別體驗。現(xiàn)下東京的酒色社會已經(jīng)國際化,但骨子里大約不甚改變。楊逵在郁達夫抵到的十一年后的昭和時代,只身打從當時是殖民地的臺灣,來到"內(nèi)地"的東京來。六年后發(fā)表融合著他日本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體驗的短篇小說《送報夫》。同樣是上野公園,楊逵的描寫 一個既已失業(yè)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