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表情比衣服更重要——體語
很多時候,交流是由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來完成的,用體語表達不點明動機和目的,給別人以想象的空間,這般的交流雙方心領神會,妙不可言! 人可以在言語上偽裝自己,體語則不能。
君子動口也動手
中國古人有“言不盡意”的說法,今天我們也常可以聽到“我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之類的話,這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心理境況正是可以借助非言語符號來表達的。
在《楞嚴經(jīng)》上,佛陀告訴他的二弟子阿難說:“如果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給人看,那么,看的人就應循著手指的方向看月亮才是。若是他只是死死地看著指頭,以為這就是月亮的形體,那么,他不但沒有認識到月亮,同時也沒認清指頭?!?/p>
此處所說的指頭,是比喻一切經(jīng)典理論所講的教理,月亮是比喻本來妙明的真心。一切語言和文字都是為了指示人們朝向真知和真理的,假如有人偏偏死死抓住語言文字和老師的講義不放,以為這就是真理,那么就真的成為舍本逐末了。
有位老禪師把小和尚帶進后院,指著一口小水缸,又指了腳下的石頭說:“裝滿它!”
小和尚按照吩咐,往水缸里搬進幾塊大石頭。
“滿了嗎?”老和尚問。小和尚點點頭。老和尚邊搖頭邊笑著往缸里放進一塊小石頭,說:“沒滿??!”
小和尚傻了,就往水缸里放進一些小石頭。
“滿了嗎?”老和尚問。小和尚點點頭。老和尚邊搖頭邊笑著往缸里扔進一塊泥巴,說:“沒滿?。 毙『蜕猩盗?,又往水缸里扔進一些泥巴。
“滿了嗎?”老和尚問。小和尚點點頭。老和尚邊搖頭邊笑著往缸里撒進一把細沙,說:“沒滿啊!”小和尚又傻了,再往水缸里撒進一些細沙。
“滿了嗎?”老和尚問。小和尚點點頭。老和尚邊搖頭邊笑著往缸里倒進一勺井水,說:“沒滿?。 毙『蜕杏稚盗?,又往水缸里倒進一些井水。井水升至與缸口齊平!
“滿了嗎?”老和尚問。小和尚眼瞅著這一缸的東西,說:“阿彌陀佛,師父,缸真的滿了!”
老和尚邊搖頭邊笑著將手伸進僧衣里,掏出一小袋鹽,往缸里的水面上一鋪:“哎——沒滿啊!”
老禪師的用意是告訴小和尚:學禪得精進,自滿自止,所以不能自滿;做人得謙虛,自滿自傲,所以也不能自滿。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xù)的累積過程,如果自滿,便提前終結了這個過程,人就不會有什么大的作為。知足與自滿是兩個并不沖突的概念,對待名利等東西,要知足,不可貪求;對待學問修養(yǎng),不能自滿,視為終生的追求。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啟示:教育他人或傳授知識,往往動作演示比千言萬語更有效果。演示的過程,呈現(xiàn)出種種現(xiàn)象,給人非常直觀而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受教育者從現(xiàn)象的變化上悟出道理,這是光聽講解所達不到的效果。
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曾經(jīng)業(yè)績并不理想,他因遇到一位老和尚而改變了一生。有一次,他來到寺院向老和尚招攬保險生意,老和尚聽完他的壽險經(jīng),就告訴他說:“對于你所說的內容,一點都引不起我想保險的興趣。人不管從事任何工作或與人溝通,如果只顧自己說話,而不去聽對方說話就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做不到這一點,將來也就沒有任何前途可言。佛家告訴人‘不可說’,禪宗更指出‘開口便錯’,可見常常所有言說,到頭兒全是廢話?!?/p>
“為什么?”原一平問道。
老和尚笑了笑,沒有回答,而是拿了一根細竹棍,兩手各持竹棍的一端,用力折這根竹棍,它就彎曲了;他突然一松手,竹棍又變直了。原一平想,這是什么意思呢?他琢磨了半天,忽然明白,言不足以盡意,最好的推銷是向顧客進行現(xiàn)場示范。
不僅僅干推銷員這一行常常用得上肢體語言或動作,我們做任何事,很多時候與場合,都需要“借形示意”,配合溝通;需要示范,利用動作如肢體語言彼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