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黑暗中的火光,它能夠讓人們更清楚地認識世界。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加深自己的知識積累,才能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立足,才能夠不斷地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更好地為社會服務(wù)。而美德自古以來就廣受歷代人們的贊賞與推崇,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贊賞美德的傳世名句比比皆是。屈原的《橘頌》熱情歌頌了“橘樹”“深固難徙”、“受命不遷”、“淑離不淫”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這種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頤作《愛蓮說》一文,用生動的語言褒揚了蓮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劉備離世之前留給后人一句遺訓(xùn)“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這些都說明,仁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孔子的徒弟子夏曾經(jīng)說過:“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便他沒有讀過什么書,我也要說他是一個有學(xué)問的人?!币越裉斓挠^點來看,這種教育思想仍舊有它獨到的價值。孩子今后要進入社會,開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有淵博的知識,但是行為不端、思想不正的話,那他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也很難拓展自己的交際范圍?!叭站靡娙诵摹?,或許開始我們不知道一個人到底為人如何,但是稍加接觸便能察覺此人是可交還是不可交。《大學(xué)》中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要加強個人德行修養(yǎng),只有在對孩子進行智育教育的同時,時刻不放松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才會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光明的未來。
成長鏈接:品德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
許多父母十分注重對孩子智育的培養(yǎng),而往往忽視了對孩子品德的培養(yǎng)。在他們看來,孩子是沒有道德感的。其實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觀點,這個時期父母的教育影響對孩子品行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生活中到底應(yīng)該怎樣輕松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呢?
●游戲法。孩子的生活是以游戲為主的,他們甚至把洗澡、吃飯、睡覺等都歸入游戲,他們通過游戲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形成道德規(guī)范。所以,家長可以抓住和孩子一起玩的機會影響他,利用游戲?qū)⒆舆M行道德教育。游戲內(nèi)容要健康、有趣、富有吸引力。游戲中的主人公應(yīng)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如果游戲中有壞人,最后一定要讓這些壞人受到處罰。例如, “警察抓壞蛋”游戲,一定要讓“警察叔叔”獲勝。
●榜樣示范法。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在生活中無意識地仿效。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楷模。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他人。
●行為約束法。當(dāng)孩子懂事的時候父母就要讓他開始學(xué)習(xí)約束自己的行為。如父母在家學(xué)習(xí)或休息時,要求孩子不要吵鬧,在公共場合不要隨地大小便或亂扔?xùn)|西,廢紙要丟進垃圾箱。這樣可以慢慢地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xí)慣。
●自我管理法。從孩子能獨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鼓勵他自己去做,并且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是光榮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為原則,“養(yǎng)成習(xí)慣”為目標。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責(zé)怪孩子,要告訴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故事創(chuàng)作的引導(dǎo)。孩子愛聽故事,如果針對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譬如,有的孩子經(jīng)常剩飯,浪費糧食,經(jīng)過多次批評仍然改不了,我們可以講一個故事給他聽。如《簸箕里的哭泣》,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垃圾桶里的饅頭、油條哭訴自己的出生是一個多么艱難的過程:先由農(nóng)民伯伯把麥種種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后,經(jīng)過割麥揚場、去皮,再用磨磨成粉。最后將面粉加工,制作成饅頭、油條等。它們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現(xiàn)在卻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愛惜糧食,并改掉浪費的壞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