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調(diào)景嶺,荒涼與吊詭的傳奇(3)

港澳往事 作者:陳啟文


三、蔣軍十萬殘部的難民營

然而有太多的事物不是人類不愿割舍,而是實在難以切割。調(diào)景嶺作為香港最荒涼也最吊詭的一片土地,這里還將有更傳奇的故事發(fā)生。

我最早知道香港還有一個調(diào)景嶺,是一個從臺灣回歸故里的老人給我講述的一段傳奇,而調(diào)景嶺就是那段傳奇的背景。那是一個瘦高的老人,七十多歲了,依然保持著軍人的精神和氣質(zhì)。他叫黎德,字民敏,合起來恰好是“黎民敏德”。這句成語,出自《書·大禹謨》:“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父,黎民敏德。”孔傳:“能知為君難,為臣不易,則其政治,而眾民皆疾修德?!蔽以诖藦褪?,是感覺這句話和這個老人一樣,有著很豐富的內(nèi)涵。

這老人和我同屬一個故鄉(xiāng),既非香港人,也不是臺灣人。然而,他和他們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為亂世所裹挾,只能隨波逐流,又只能在隨波逐流中沉淪與掙扎。1949年國民黨政權(quán)在風雨飄搖中敗退臺灣,而數(shù)十萬來不及撤退的蔣軍殘部紛紛逃亡香港。這也是香港有史以來涌來的最大的一次難民潮。開始,這些流亡香港的蔣軍殘部被港英當局安置在摩星嶺公民村。而在當時的香港,擁有不少偏激的也很有勢力的左派力量,他們想把這些已經(jīng)繳械的蔣軍殘部攆出香港,因此時常去摩星嶺難民區(qū)挑起事端。而這些手無寸鐵但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血戰(zhàn)的亡命之徒也不是好惹的。終于在1950年,這些亡命之徒和香港左派學生演變成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流血沖突。這場沖突,讓港英當局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十多萬蔣軍殘部和他們的家眷遷往調(diào)景嶺,集中安置。當時,還沒有調(diào)景嶺這個地名,港人都把這里叫吊頸嶺。由于這個名字太不吉利了,很多難民都不愿意遷到那里去。港英當局從人性考慮,取吊頸嶺的諧音,將這一地改稱調(diào)景嶺。這也是此地第一次被官方正式命名。調(diào)景,有調(diào)整景況之意。對于這樣一群流亡者,誰又不想調(diào)整、改變自己的境況呢。

從疍家人最早在這里落腳,到十多萬難民在這里收容,歲月已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更迭,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國際大都市。但調(diào)景嶺除了名字,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這里依然是香港最偏僻、最荒涼的土地,在香港新界自成一角。很長時間,這里都沒有修通通向外部的公路和街道,這里仿佛是一個遺世獨立的地方,大香港的一個另類社會。無論誰走到這里,便有一種走投無路的感覺。沒有陽關(guān)道,也沒有獨木橋。唯一能夠讓他們走出去的,只有開往筲箕灣的小渡輪。從這里出去一趟不容易,而這也許就是港英當局十分聰明的考慮,外面的人想要到這里來挑釁鬧事不容易,而這些難民想要出去鬧點兒事也不容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