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節(jié):論修養(yǎng)(7)

國學(xué)基本教材:論語卷 作者:李鍌


(三)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較處貧富之難易,勉人當善其所處。

析論

孔子認為:雖然貧窮卻無怨氣,很難做到;雖然富有卻不驕傲,比較容易做到。這是因為貧窮者難免困于饑寒,所以有怨,若能無怨,誠屬不易;而富貴者衣食豐足,富貴而不驕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說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處貧難,處富易,是人之常情;貧而怨,富而驕,更是世人常態(tài)。其實玩味孔子本章所言,無論是"貧而無怨",或者是"富而無驕",都需要修養(yǎng)的功夫,只不過,功夫有"難、易"的分別罷了。唯有修養(yǎng)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寬闊的心胸,即使面對貧困,依舊堅守正道。像顏淵,雖貧而"不改其樂",孔子贊美其"賢",便是因為顏淵做到了"難"能之事,安貧樂道,而無所怨尤的緣故。

(四)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里仁》第四·一二)

章旨

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圖。

注釋

①放依據(jù)。一說音fàng,放縱。

②多怨多取怨于人。

析論

利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問題是取利之前,是否應(yīng)注意到"義",如果不管義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個人都想要,勢必你爭我奪,這樣當然會招致許多的怨恨。

再說天地間沒有兩利的事情,一邊有利,一邊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別人受害;受害的人當然心生怨恨,這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為目標,如果一切行為都以利為目標,那就叫做"唯利是圖",唯利是圖的人,也必定是負義的人,這種人只知自私自利,當然也必定是大家所怨恨的人。

今天社會上有許多唯利是圖的人,為達到私利,不擇手段,搶奪詐騙,貪污受賄,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國家,看到孔子這句話,應(yīng)該有所戒惕才對。

問題與討論

1. 請討論"以德報怨"與"以直報怨"的異同。

2. 請比較"貧而無怨"與"貧而樂道"的境界?!∪⒄摼?/p>

本單元共選錄十三章,探討智德兼全的知識分子--君子,在學(xué)識、修養(yǎng)、行為準則、處世態(tài)度各方面應(yīng)有如何的修養(yǎng)與表現(xiàn)。前三章系就弟子所問,論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內(nèi)省之修養(yǎng)。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動談及君子需具有通達眾務(wù)、不偏囿、不固執(zhí)、自重自勉、文質(zhì)兼?zhèn)涞雀鞣矫嬷畬W(xué)識修養(yǎng)。第七至十二章則在講述君子之行為準則及操守。第十三章是談?wù)摼拥膬x態(tài)形象。

(一)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①。"(《為政》第二·一三)

章旨

孔子示子貢,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

注釋

①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后再說出來。

析論

"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誡子貢能先做后說的人,才是一個君子。

現(xiàn)代是強調(diào)自我推銷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吹噓自己,甚至把話說過頭;其實腳踏實地做事,先做再說,或者說了,就務(wù)必要做到,這樣才會受人敬重,才能成為君子。

孔子曾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期望自己說話慎重而做事勤快。)(《里仁》篇)又說:"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君子以光說不練為可恥。)(《憲問》篇)這都說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謹言慎行,要說到做到,這種主張,對于現(xiàn)代人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