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來于水之阻而人不愿受阻。不愿,有偏于物的,如兩個小村莊,距離不遠,人難免有來往,物需要通有無,可是中間有一條小河,河上就最好有個橋。不愿還有偏于心的,《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在水的那一邊,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有橋,不就好了嗎?可是架橋,在古代大概不很容易,一是人力有限,二是水道可能太寬。如銀河(只是神話的,也就難得渡過)就是這樣,連鄒衍之流也不敢設(shè)想在其上造橋,而又君子愿成人之美,只好求有翅且有巢的鵲發(fā)慈悲心,至七月七日,全體出動,展翅相接成橋,以期癡男牛郎、怨女織女可以相會,時間雖短,以新風(fēng)推之,緊抱,熱吻,也許還要以下刪去若干字,最后還有“不知東方之既白”,淚如雨下“總之,遺憾就成為慰情聊勝無,天上人間都可以松一口氣了。
橋之為用真是大矣哉。
橋多種,用多種,貪多嚼不爛,想只說一點點自己感興趣的。慣于厚古薄今,仍先說古。記憶中浮出兩個,巧,都見于《莊子》。一見《秋水》
篇,說: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日:“,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 ,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 ,非魚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另一見《盜跖》篇,說: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兩件事性質(zhì)大異,而都感興趣,是有不同的來由。莊子與惠子辯論的是知識論的大問題,而時間卻是在橋上觀魚時候,所謂漫不經(jīng)心,就沒有。
學(xué)究氣。這是橋的另一大用。美中不足,是我曾到朱洪武老家干校接受改造兩年,不只本性未移,競連濠水也沒看見,更不要說其上的橋了。
沒看見也罷,反正那說的是“理”,離生之道比較遠。后一件事就不同,不只參加個女性,還有癡情的男性為女性而死。據(jù)有考證癖的人說,這位魯國尾生,就是《論語》說的到鄰居家要點醋給人的微生高。尾生也罷,微生也罷,戴上現(xiàn)代眼鏡評論,水至,女未至,心眼兒也未嘗不可以活動些,即到橋上等,何必刻舟求劍呢?移到女本位就不同,期于梁下,水至仍在梁下是絕對服從,所謂至死不渝,才可以說是好樣的。這好,橋也應(yīng)該算作與有力焉吧?也有美中不足,是那位女子終于沒有露面,下面是杏還有死別的曲折,就不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