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卷(7)

領導干部大講堂:文化卷(壹) 作者:唐晉


也就是說,無論中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教育等都逐漸地被經(jīng)濟滲透。

除了經(jīng)濟,科學技術也是這樣。在過去,科學技術是對自然的探索,但是在今天,如果沒有利用的價值就不存在這些探索,以物質利益為中心成了根本性規(guī)則。

正是在以上意義上,我說重物質輕精神是人類社會共同的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工業(yè)革命以后,物質主義占了上風;法國大革命以后,民主的多數(shù)決定占了上風,個人獨特的內(nèi)在牲慢慢受到了排除。這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所造成的結果,并非僅僅在中國出現(xiàn)。對于這樣的轉變,一直存在著反對和反抗,包括中國。自明清以來,一些思想家比如梁啟超講“新民”,魯迅講“改造國民性y,就是直指這種變化。魯迅1907年就寫文章批評物質,說要“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梢哉f,近代以來,不斷有中國知識分子提出,在教育領域,在文化領域,如何避免被物質支配這個現(xiàn)象。

“五四”時期,非常重視文化問題,雖然它是反傳統(tǒng)的。在當時蔡元培、梁啟超對文化的重視里,都有反物質主義這個傾向。

文化、精神和政治價值區(qū)分下的現(xiàn)代社會危機現(xiàn)代社會最深刻的危機,突出集中體現(xiàn)在社會價值觀和文化的諸多困境和問題中。對于個人的、利己的競爭導致的問題,很多人也意識到了,但他們希望用法制、契約來約束競爭,而不需要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等價值觀,因為這些價值觀在他們看來都是專制主義的價值觀,這是完全錯誤的。

但是,如果沒有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利他主義這些價值觀,一個社會就難以成型,就是一個動物的世界,就是一個叢林的法則。只是靠外在的約束,人也不會有自主性。不管我們對過去的政治歷史事件如何評價,那個時代的人物像雷鋒等人的奉獻精神里面,其實孕育了人的尊嚴和真正的自主性,他們不是被迫的,不是受外界的規(guī)則所強制的,而是自主決定的,這就是尊嚴。

反過來說,現(xiàn)在的競爭都是為個人的,連競爭的邏輯也都是被別人決定的,這里面沒有尊嚴,只有叢林法則,看起來是個人主義,其實是完全沒有自我的。從這個意義上重新討論價值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認為,文化、精神和政治價值是不可以區(qū)分開來的。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只有把政治疏離于文化和其他領域,才會有這一套完全自主的政治觀。但在我看來,任何一個政治本身都是跟傳統(tǒng)連按在一起的,不可能有一個單純的政治領域?,F(xiàn)代資本主義由于政治和經(jīng)濟的分離,產(chǎn)生出一個自足的政治概念。但是,政治離開了它的傳統(tǒng),怎么運作?

(三)價值問題與制度問題相關我認為今天首先的問題是價值本身的問題,當然也有制度的問題。余英時有個說法,說中國的文化像“游魂”,“游魂”的意思就是已經(jīng)沒有了身體,它是流動的,沒有自主,沒有精髓。陳寅恪悼念王國維自殺的時候也說,王國維的死是文化象征,因為王國維有一個對文化的認同、體認,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文化的綱紀,這個機制沒有了,只是空有一個人,所以他沒法實現(xiàn),最后他就自殺了。顯然,這里頭不僅是文化問題、價值問題,還有制度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