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撰寫了《喇嘛說》,明確規(guī)定了活佛轉世靈童,須經(jīng)金瓶掣簽方可認定。乾隆皇帝批準特制了兩個金瓶,一個送往西藏,供于大昭寺,用以掣定達賴喇嘛和班禪大師等藏地大活佛;另一個在北京,供在雍和宮,用以掣定蒙古、青海及甘肅等地的大活佛。
宗喀巴圓寂的日子,現(xiàn)在成了藏族人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稱為“燃燈節(jié)”。每年藏歷十月二十五日的晚上,人們都會將點燃的酥油燈放在窗臺上,以紀念宗喀巴大師。
今天,藏傳佛教不僅在藏族、蒙古族和漢族中間流行,在滿族、土家族、裕固族、納西族、錫伯族、達爾斡族等也有流傳。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7世紀初傳入中國的云南地區(qū),到12世紀以后,逐漸興盛。因其從南方的佛教傳播路線傳入中國,所以又稱南傳佛教。
公元1569年,緬甸的公主嫁到云南,她的陪嫁包括緬甸的巴利三藏與各種佛像。在這以后,景洪、德宏等地建造了一批帶有明顯緬甸風格的佛寺,云南的上座部佛教也進入了鼎盛時期。現(xiàn)在云南省,除了傣族,還有德昂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等多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就這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不僅自己深受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在改變著中國文化的格局和藝術創(chuàng)造。
宋明理學、道教全真派的出現(xiàn),都是主動吸收佛教教義、方法,甚至寺院制度,特別是禪宗心法的結果。中國的儒學、道教,從此有了全新的發(fā)展。而到明清時期,儒釋道的三教合流,成了全社會的主流思想。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相互融合,還為這片山川大地上留下了美麗的痕跡,創(chuàng)造了許多嶄新的藝術形式。
位于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是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完整的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以氣勢雄偉而著稱;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以“秀骨清像”見長,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敦煌的莫高窟,則是一座由建筑、壁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規(guī)模之大,舉世無雙。敦煌學已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已有百年歷史。
“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句民間的俗語,形象地反映了佛教與百姓生活的密切關系。從明代開始,民間就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的說法。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qū)五臺縣的東北,那里有像蓮花一樣盛開的五座山峰,傳說就是文殊菩薩講經(jīng)說法的五頂山。在全盛時期,這里的寺廟多達三百余座。這里融合著漢、藏、滿、蒙等各個民族不同流派的佛教信仰,至今仍然留存著唐代木構建筑大佛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