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jié)是構成治療性故事的重要因素。隨著故事的推進,曲折的情節(jié)制造出緊張的氣氛,首先將故事引入失衡的局面,然后從失衡中走出,達成一種健康的解決方案?!罢系K”隱喻和“幫助”隱喻的使用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情節(jié)中的緊張或沖突通常通過“障礙”隱喻而形成,而解決方案則通過“幫助”
1指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解決問題。
隱喻來獲得。
對 3~ 4歲的孩子而言,情節(jié)可以很簡單,只是在整個故事中不斷重復相同的經(jīng)歷,或重復一首歌、一首童謠。在《蝸牛和南瓜》(見 244頁)中,蝸牛一邊翻越南瓜山,一邊反復唱著蝸牛之歌:“慢慢地,慢慢地,噢,好慢好慢,蝸牛就是這樣慢,慢,慢……”《小掃帚》(見 267頁)是為了激發(fā)孩子們的勞動熱情而創(chuàng)作的,面包屑之詩的不斷重復使情節(jié)充滿緊張感。孩子聽過三次以后,就開始渴望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掃起面包屑。
另一種制造緊張感的方法是隨著每一次重復,讓新的人物加入進來(通常稱為“累加型”故事)。情節(jié)在單一圖景的不斷擴展中推進,因此重復成為故事中關鍵的結構手段。家喻戶曉的《拔蘿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男孩想去拔蘿卜,拔不動,于是叫來媽媽幫忙,媽媽又叫來爺爺,爺爺又叫來兔子,兔子又叫來老鼠,最后小老鼠叫來了毛毛蟲。世界各地的文化衍生出這個故事的無數(shù)版本。如果沒有人物的累加,故事將變得簡單而毫無意義——“一個小男孩來到花園,拔起了蘿卜”。
講給大孩子聽的故事,其情節(jié)通常要復雜一些,要有某種歷險,多次轉(zhuǎn)折或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務。在小棕仙的故事中(見第二章),情節(jié)的迂回曲折將聽者更深地帶入了故事的主題。如果奶奶只是告訴男孩,他應該成為幫助爸爸的小棕仙,很難指望孩子們能聽得進去。而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卻是:男孩進入森林去拜訪貓頭鷹,然后在月光下的湖水邊解開了謎語。
很多著名的童話故事有著更為曲折的情節(jié),例如《灰姑娘》或《白雪公主》等。本書中情節(jié)曲折的故事有《隱形的獵人》《光之花園》等。
若要仔細體會曲折故事中的主題、緊張感和情節(jié),我的建議是多讀兒童故
事。可以借閱或購買來自不同文化的民間故事集。在很多網(wǎng)站上也可以讀到各種各樣的精彩故事(見附錄一“推薦書目和網(wǎng)站”的“網(wǎng)站”部分)。解決方案
治療性故事的解決方案是要讓失衡或受到破壞的狀況或行為恢復和諧,重歸平衡。解決方案一定要積極,要向前看,不能導致內(nèi)疚感。例如,在《張牙舞爪的小螃蟹》中,掐人是一種不平衡的行為,小螃蟹的朋友們不能接受。由于海龜和海藻手套的幫助,再加上小螃蟹自身的努力,這種行為恢復了平衡。小螃蟹沒有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負罪感。相反,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小螃蟹很自然地自己解決了問題。在《無所事事的狒狒》(見 108頁)中,全家人費了很大的勁鼓勵孩子出去玩,可是一切努力都白費了。小狒狒對玩一點興趣都沒有,這顯然是一種失衡——你能想象一只小狒狒整天只是坐著,什么也不做嗎?后來,小狒狒被關在獵人的籠子里,這種失衡的體驗達到了極點。而最后,問題得到了解決,小狒狒被解救出來,可以自由地奔跑、跳躍、玩耍。這對于小狒狒以及聽故事的人來說,都是多么大的欣慰?。?/p>
雖然解決方案總是出現(xiàn)在故事的最后,但通常應該在考慮其他因素之前就事先考慮解決方案。如果解決方案不確定的話,你很難知道隱喻和情節(jié)朝著什么方向發(fā)展。
不同的行為和狀況似乎需要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很直接——例如,如果故事針對一個整天哼哼唧唧抱怨的孩子,很明顯解決方案就是讓孩子用聲音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用來抱怨。在《抱怨的鯨魚》(見 111頁)中,小鯨魚最終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唱出美妙的鯨魚之歌。
《不誠實的野狗》(見 125頁)所用的方法就更復雜一些。故事讓聽者見識了一系列的偷竊行為,然后繼續(xù)深入,說到“藏骨頭的山洞”,最后一場大雨洗刷了一切,揭開了不誠實的面具。這個故事的解決方案——主人公自己的良心,而不是來自外界的懲罰——使得不誠實的行為轉(zhuǎn)化為誠實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