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大家椅子本來應(yīng)該做些什么,這樣故事里就會透出可愛的幽默。
再比如,“胡鬧”就太大而化之了,應(yīng)該試著去針對具體的行為,比如踩踏花兒。也許一朵花兒有了意識,與經(jīng)常踩踏她們的大狗說起話來。也許園丁扎了一個稻草人,孩子們和他成了好朋友,和他一起保護(hù)著花園……當(dāng)然這個稻草人也可以是孩子們扎的。如果孩子們真的扎一個稻草人放在花園中,故事的效果就更強大了。
關(guān)注具體行為,寫故事的時候就更容易靈機一動,找到主題。如果覺得自己找不到方向,或者離題太遠(yuǎn),想想這條建議吧。根據(jù)不同情況改編故事
作為一個寫故事的人,我認(rèn)為自己正和大家一起,在編織一張遍布整個世界的“故事網(wǎng)”。我收集那些特殊的故事,同時自己也寫故事,并把這些故事與他人一起分享,使它們生生不息地流傳下去。有時為了切合某種特殊的情況,分享這些故事時,需要對它們略作改動。修改使這種分享更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這個時代的民間故事也因此而誕生了。
如果你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中的某個故事很適合你的情況,但是需要修改,那么你可以自由發(fā)揮。但一定要記住,故事是一個整體,有自己的內(nèi)在呼應(yīng)。有時改動其中一處,就意味著得全篇修改,創(chuàng)作出新的統(tǒng)一和呼應(yīng)。
我的有些故事就改編自經(jīng)典傳說,《織布鳥三兄弟》(見 176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借用了《三只小豬》的情節(jié),不過把大灰狼改成了小旋風(fēng)。
對于東非的一只小鳥而言,這種旋風(fēng)完全可以摧毀它的生活,就像經(jīng)典故事里
大灰狼完全可以摧毀小豬的生活。
《星星蘋果》(見 115頁)是一個深受喜愛的故事,但每次講這個故事時,我都會作一些小小的改動。故事里有一句話講到老奶奶會做好吃的東西,在不同地方講故事時,這句話總會有不同的版本。在美國我會說“甜絲絲香噴噴的爆米花球”;在澳大利亞我會說“巧克力椰絲方蛋糕”,或者考慮到健康,我會說“卡羅伯小麥胚芽餅”;在肯尼亞,我則說“滿韃子”——這是東非人最喜歡用來招待客人的食品,當(dāng)?shù)貨]有人不知道它。
如果某個孩子總喜歡用剪刀搞破壞,讓人苦惱不堪,那么舉個例子,你就可以借用一個現(xiàn)成的故事《折疊小刀和城堡》(見 135頁)。作一點小小的改動,《小剪刀和城堡》的故事就出來了,這時男孩或女孩夢見的會是將一張大卡片變成美麗的城堡?;蛘咭部梢愿某伞缎〖舻逗兔利惖囊律选?,講給大一點的孩子聽,使他們對縫紉課充滿期待,并且?guī)椭麄儗W(xué)會愛惜手工課上的工具。
在《著急的斑馬》(見 172頁)這個故事中,棕色的小斑馬很難過,因為他的條紋還沒有變成黑色。事實證明,這個故事很適合講給成人聽,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個故事的主角完全可以是其他動物,比如小天鵝或小雄獅,在故事的開頭,他們看上去和大人很不一樣。當(dāng)然這也是安徒生童話《丑小鴨》所隱含的主題。 重復(fù)、韻律和歌謠
無論是自己寫的故事還是書上的故事,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定要一遍遍重復(fù)講述,并且每次都以同樣的方式展開故事中重復(fù)的情節(jié),以同樣的方式說出那些押韻的歌謠,這種重復(fù)發(fā)揮的療愈作用絕不應(yīng)該小視。小孩子如果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會油然升起溫暖和喜悅的感覺。情節(jié)在重復(fù)中推進(jìn),再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謠,使得故事充滿了韻律感,孩子們很快就熟悉了整個故事,懷著期待傾聽著下文,心里充滿快樂。孩子們直覺到這一點,因此總是要求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反復(fù)講述同一個故事。大人其實也是一樣,他們也喜歡一遍一遍聽自己心愛的樂曲或詩,一個音符、一個字都不變。
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前后一致和重復(fù)——而不是不斷的“刺激”和“變化”——對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guān)重要。故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韻律和重復(fù)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