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陸學淵源及其時代課題(1)

宋明理學:南宋篇 作者:蔡仁厚


一、象山小傳

陸九淵,字子靜,江西撫州金溪人。少朱子9歲而早卒8年。生于宋高宗紹興九年,卒于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39 1192),54歲。晚年講學于貴溪之應天山,以其形似巨象,改名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象山為唐末宰相陸希聲之七世孫。其父賀,字道鄉(xiāng)。年譜說他 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見于躬行。酌先儒冠昏喪祭之禮行于家,弗用異教 。這位持道守正的賢者,生有六子,象山最幼。長兄九思,字子彊,撰有家訓飭子孫,朱子特為作序。次兄九敘,字子儀,善治生,經(jīng)營先世遺留之藥肆,一家衣食百用,盡出于此。三兄九皋,字子昭,文行俱優(yōu),家塾授徒,晚為鄉(xiāng)官,嘗重訂大學章句。四兄子韶,字子美,號梭山,隱居不仕,與兄弟共講古學,有文集曰梭山日記,中有居家正本及制用二篇,黃東發(fā)謂其 殆可推之治國 。五兄九齡,字子壽,學者稱復齊先生。涵養(yǎng)深密,躬行篤實,道德系天下重望,有文集行于世?!端卧獙W案》云: 三陸子之學,梭山啟之,復齊昌之,象山成之。

象山穎悟早發(fā),8歲讀《論語》,則疑有子之言為支離。讀孟子書至曾子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之言,嘆曰: 曾子見得圣人高明潔白如此! 又疑伊川之言與圣人之言不類。早在4歲時,嘗問其父: 天地何所窮際? 至13歲聞人言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大省曰: 原來無窮。 乃書曰: 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 之后,又有言曰: 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與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

象山厭習科舉時文,至34歲始應進士試及第,而立時聲振行都,學者多從之游。返家,題舊屋曰 槐堂 ,開始授徒,以辨志、明本心為講學宗旨。37歲應呂祖謙之約,偕季兄復齋與朱子會于鵝湖。42歲訪朱子于南康,游廬山,講君子喻于義一章于白鹿洞書院。49歲登應天山講學,前后5年,相繼來問學者達數(shù)千人。53歲詔知湖北荊門軍(相當于郡守之職),囑弟子傅季魯留山講學。次年12月,以血疾卒于荊門任所。

二、陸學之淵源

陸氏兄弟 自為師友 ,并無師承。象山論學書信中凡征引古語,大部分是孟子之言,開口即得,左右逢源,于孟子義理之熟,古今無匹。象山自述其學, 因讀孟子而自得之于心 。與路彥彬書亦云: 竊不自揆,區(qū)區(qū)之學,自謂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 象山直承孟子,以倡明圣道自任,而全祖望乃謂程門自謝上蔡以后,王信伯、張橫渠等人,皆象山之前茅,又說橫渠為 陸學之先 。全氏所說,皆浮泛不切之語,并無的實之見。只因當初朱子視上蔡等人 下梢皆入禪學去 ,又指象山為禪,故全氏隨順朱子之意而如此云云耳。

實則,象山與侄孫濬書已云: 至于近時伊洛諸賢,研道益深,講道益詳,志行之專,踐行之篤,乃漢唐所未有,其所植立成就,可謂盛矣。然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未見其如曾子之能信其皜皜。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未見其如子思之能達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未見其如孟子之長于知言、而有以承三圣也。 又語錄云: 至伊洛諸公,得千載不傳之學,但草創(chuàng)未為光明。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當甚事? 象山看二程,猶是 草創(chuàng)未為光明 ,故舉示《中庸》、《孟子》之句,由三義以指出二程諸人之造詣未能幾及于曾子、子思、孟子之境。象山直承孔孟而以圣道自任,務(wù)求圣人之學 大段光明 。后人不此之求,卻捕風捉影,說東說西,甚是無謂。

三、象山面對的時代課題

象山面對的時代課題,一是將士人的精神生命,從科舉中拯救出來。二是從當時物欲意見之風習中,透出圣賢學問之真精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