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jié):中國人聰明嗎?中國人智慧嗎?(2)

競底:中國企業(yè)之殤 作者:孫力


志強廠這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可算是中國制造業(yè)的一個縮影。最開始它從港臺商人手里接單,幾年下來,摸熟了出口美國的渠道,就開始直接接單,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額穩(wěn)定在四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電話機是低利潤產(chǎn)品,李志強常常把自己的競爭戰(zhàn)略掛在嘴邊:"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給我舉了個例子,這個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國商人的思維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詳細記錄如下:

電話機的座機和聽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裝加重塊,李志強剛開始從臺灣人手里接美國訂單時,這加重塊的材料是鉛。

開放之初,民智未開,直到老老實實按訂單要求做了兩年后,李志強才去掉對電話機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腦袋"開竅":這閃閃發(fā)亮的鉛,不過就是在機殼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昂貴的鉛改為相對便宜的不銹鋼。這一改,志強廠相對競爭對手一下子獲得1元多的成本優(yōu)勢,接連贏得幾個大客戶。有那么一段時間,李志強對自己充滿信心,與買方談判時的感覺好極了。

但很快,其他加工廠也知道了這個奧秘,隨即跟進,李志強又沒有了成本優(yōu)勢,他不得不絞盡腦汁和對手們開展控制成本的比賽:

不銹鋼換成上油漆的生鐵,再換成不上油漆的鑄鐵,加重塊的成本從1元多,直線降到了0.1元。

還能不能更便宜呢?除了李志強外,寶安所有的電話機廠都在開動腦筋,不過似乎再沒有比鑄鐵更便宜的材料,這條削減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盡頭。

但李志強沒有氣餒,他嘗到了甜頭,決心一如既往,這次他瞄準了水泥。

開始的試驗效果非常差,電話機里的水泥塊經(jīng)過野蠻裝運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強率領(lǐng)他的工程團隊展開"技術(shù)攻關(guān)",經(jīng)過數(shù)十天的不眠不休,做過數(shù)百次試驗,他在水泥中加細鐵絲,加纖維,用各種不同標號的水泥,不同的配方嚴格記錄試驗過程。最終,他獲得了成功,加重塊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內(nèi)。

這就是中國式的堅韌和智慧。

志強廠在酷烈的競爭中,又可以喘一口氣了。

我含著淚花聽李志強繪聲繪色地講完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這個中年謝頂、略顯憔悴的中國男人,在勞心費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試驗時,他的試驗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當年偉大的發(fā)明天才愛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兩樣呢?

但愛迪生在試驗了上千種燈絲材料后,為人類發(fā)明了電燈,而李志強的努力,又換來了什么?充其量不過是在電話機的成本控制上,再擰緊了一圈螺絲。

寫到這里,我不禁問自己,如果猶太人處在李志強的角色,他們會怎么做呢?

后來,我從志強廠的工友們嘴里知道,當時寶安眾多電話機廠家都認為:加重塊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殘酷地爭奪外貿(mào)訂單時,紛紛預先考慮了這個"利好"因素,提前就把價格降了下來。

李志強為了留住大客戶,也不得不以臨近虧本的價錢接單。但他預期中的加重塊成本降低,卻遲遲沒有突破,為了維持工廠運轉(zhuǎn),他對工人們開始極為嚴厲:加班的時間越來越長,為了克扣工人工資,各種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罰款制度,快速出籠。因此工廠的熟練工相繼流失,產(chǎn)品質(zhì)量失控,導致多次返工。

在不影響品質(zhì)的基礎(chǔ)上,以廉價材料代替昂貴材料,是一種競優(yōu),李志強開始的方法就是競優(yōu)。而此時他采用的,就是競底:靠把人打到底線,贏得暫時的競爭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