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二次革命”只是一場退潮的革命
宋教仁遇刺后,國民黨內(nèi)部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穩(wěn)健派主張法律解決,激進派號召武力從事,而剛從日本回到上海的孫中山態(tài)度鮮明地站在了后者的立場,他極力主張起兵討袁,并聲稱只要有兩個師的兵力,他就親自率領(lǐng)向袁世凱問罪。
不過,當(dāng)時的主要問題在于,國民黨連兩個師的軍隊也沒有,而輿論對“出師派”也頗為不利,因為當(dāng)時“宋案”尚未完全厘清,即便國民黨人有一千個理由懷疑袁世凱,但也不宜直接認(rèn)定袁世凱就是幕后元兇,此時興兵討袁,未免有“地方反抗中央”的造反之嫌。因此,當(dāng)孫中山要求對袁世凱動武的電報發(fā)出后,國民黨的三大“實力派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都立刻回電表示絕無實力獨立。
在“宋案”陷于停頓之際,袁世凱卻迅速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簽訂了2500萬英鎊的“善后大借款”,該借款年息5厘,期限47年,債券9折出售,扣除6%的傭金,等于只有2100萬英鎊,而到期歸還本息就要6789萬英鎊,條件不可謂不苛刻。但袁世凱憑借多年的政治經(jīng)驗,早已預(yù)料到要與革命黨人最終攤牌,因而此舉實為未雨綢繆,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預(yù)先籌措足夠的資金以應(yīng)付未來的亂局,也是先招。畢竟,無論是造反或是鎮(zhèn)反,沒有錢總是萬萬不能的。
借款消息公布后,黃興、柏文蔚、李烈鈞、胡漢民等人也都紛紛發(fā)表通電,斥責(zé)袁世凱違法借款,藐視立法機關(guān),而袁世凱錢已到手,他也就干脆撕下臉皮,非但不理睬國民黨籍議員的抗議,反而氣勢洶洶地斥責(zé)孫中山、黃興等國民黨人:“我現(xiàn)在算是看透了,孫文這些人左也是搗亂,右也是搗亂,除了搗亂,他們就沒有別的本領(lǐng)了。你聽聽,孫文說什么‘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還說什么‘必以前次反對君主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孫文還想下定決心跟老子干呢!你們可以告訴國民黨人,我袁世凱就不能聽人搗亂,他孫文若敢動槍動炮,或另行組織政府,我就發(fā)兵征伐,而絕無姑息養(yǎng)奸之余地。”
總統(tǒng)府秘書長梁士詒遲疑了一下:“大總統(tǒng),這樣說是不是太直接了吧?”袁世凱氣呼呼地答道:“就說是我說的,我對這話負(fù)責(zé)!”
1913年6月9日,袁世凱先下手為強,下令免除李烈鈞的江西都督職務(wù),任命黎元洪兼署江西都督; 14日,又將廣東都督胡漢民免職;30日,安徽都督柏文蔚也被免職。如此一來,國民黨籍的三位都督都被袁世凱以“不稱職”、“不孚眾望”的名義罷免。
至此,南方的國民黨人也只能丟掉幻想、起而應(yīng)戰(zhàn)了。李烈鈞被袁世凱免職后倒沒有立即舉兵討袁,而是先通電下野并前往上海與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人商議,之后秘密返回江西組織“討袁軍”并發(fā)布討袁檄文,宣布獨立。由此,“二次革命”正式爆發(fā)(亦稱“癸丑之役”或“贛寧之役”)。
在李烈鈞宣布獨立后,黃興趕赴南京將駐寧的第一師和第八師改編成討袁軍,隨后以江蘇都督程德全的名義通電江蘇獨立;湖南都督譚延闿也在各方的壓力下宣布獨立,并派兵前往江西支援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也隨后宣布獨立,同南京、江西構(gòu)成犄角之勢;福建都督孫道仁因手下的師長許崇智宣布起義,也加入了討袁的陣營;在廣東,被免職的胡漢民和新任都督陳炯明并沒有中袁世凱的離間之計,他們也聯(lián)合起來宣布獨立;另外,川軍第三師師長熊克武也在重慶宣布獨立……表面上看,架勢有當(dāng)年辛亥之氣象,但此時的袁世凱已經(jīng)不是當(dāng)年的袁世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