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陳其美和他的兄弟們
說起國民黨時期的“四大家族”,有句話叫“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陳家指的是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這是為人所熟知的,但其上一輩還有三兄弟,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
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塊大草坪上,高聳著一座揚臂躍馬的雕像,像主騎著戰(zhàn)馬,英姿勃發(fā),這就是陳氏兄弟的老二陳其美。這位曾在日本與蔣介石換過生死帖的結拜大哥,在當年的辛亥革命時期也曾叱咤風云,風光一時。
陳其美有三兄弟,老大陳其業(yè),老三陳其采,他排行老二。陳家兄弟是浙江湖州人(原為吳興),家庭出身小鄉(xiāng)紳,數代耕讀經商,不幸在太平天國時期家產蕩盡,盡管其父勉力恢復祖業(yè),但畢竟劫后余生,大不如前。按照傳統(tǒng)的習慣,其父對陳家三兄弟做了如下安排,老大陳其業(yè)繼承祖業(yè),經營農桑;老二陳其美外出學徒,志在從商;老三陳其采修學私塾,以博功名。
老大在家守祖業(yè),這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中是最常見也是最穩(wěn)妥的,因為讀書在當時是奢侈的行為,而且得中的幾率極小,所有只能讓老三去嘗試一下。農業(yè)社會,終究是要以農為本,輔之以商,這才能讓家族長久地發(fā)展下去。
陳家老三其采也確有出息,他出生于1800年,小時候聰明伶俐,文采很好,十六歲中秀才后更讓家人看到了希望。不久,陳其采進入南洋武備學堂學習軍事,隨后于1898年11月作為官費生被選派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年輕人習武從戎往往被認為是沒有出息的,但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時代潮流變了,一心讀圣賢書的人反是沒有希望的;因為沒過幾年,清廷便廢除了科舉,當時最緊迫的是編練新軍、抵御外侮,所以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等這些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也許陳其采當時不會意識到,留學日本學習軍事意味著什么,但他的確是個幸運兒。早期的留日士官生非但在清末受到了極大的重用,而且在民國時期也是呼風喚雨,其在中國的歷史上扮演的角色是其年齡所不能相稱的。
陳其美是留日士官一期生,同學中有蔣雁行、鐵忠、吳祿貞、張紹曾、陸錦等40人;二期生25人,成名的有良弼、哈漢章、藍天蔚、陳宦、馮耿光等人;三期有蔡鍔、蔣方震、許崇智、曲同豐、賈德耀、陳文運、吳光新、張樹元、傅良佐、魏宗瀚、魏邦平、王汝勤等;四期有蔣作賓、金永炎、王永泉、方聲濤等;五期有李書誠、何成浚、陳之驥、陳儀、姜登選等;六期有閻錫山、孫傳芳、趙恒惕、李烈鈞、程潛、李根源、胡謙、劉存厚、羅佩金、楊文愷、孔庚、張開儒、張鳳翙、盧香亭、顧品珍、周蔭人等,以上都是1908年以前畢業(yè)的。1908年后畢業(yè)的還有徐樹錚、楊宇霆、張群、王柏齡、何應欽、賀耀祖、錢大鈞、湯恩伯等人。這些可都是民國時期響當當的牛人啊。
留日士官生在辛亥革命時期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盡管他們當時大都在30歲上下,但其中的一部分人如閻錫山、李烈鈞、蔡鍔等人已經做上了一省之督,這在科舉時代是不可想象的。留日士官生之所以能夠在風云突變之時爬上這么高的位置,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清末的時候掌握了各省新軍。
當時清廷派到日本學習軍事的官費生一般要先入成城學校,這是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后來因為清廷派出的留日士官生太多,日本才開設了專收中國人的振武學校作為預備學校。在成城學?;蛘裎鋵W校學習兩年合格后,留日士官生才能進入日本現(xiàn)役軍隊見習一年,之后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一年(前三期與日本士官生共同學習,據說后來因中國第三期學員蔣方震在畢業(yè)考試中考了第一名并獲取日本天皇的賜刀,日方感到很恥辱,于是后來的中國留日士官生便單獨辦班),再回原見習部隊實習三個月,這才能獲得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yè)證書。后來的蔣介石,就是在振武學校學習兩年后、進入日本聯(lián)隊見習時,因回國參加辛亥革命而中斷,而與他同期的張群則是1914年又重新回日本士官學校繼續(xù)完成了他的學業(yè)。
陳其采在日本學習期間表現(xiàn)優(yōu)異,他在成城學校學習兩年后進入日本近衛(wèi)步兵第四聯(lián)隊做見習士官,一年見習期滿后進入日本士官學校步兵科學習。1902年3月,陳其采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
陳其采等人是第一批學成回國的軍事留學生,自然受到了清廷的極大重視,他剛一回國,便被任命為駐滬新軍統(tǒng)帶;不久,又被派往湖南創(chuàng)辦湖南武備學堂,并擔任監(jiān)督(校長)一職。1905年,湖南巡撫端方將新軍擴編為步兵兩標,陳其采在兩標中都擔任過標統(tǒng)(團長),此時他不過25歲。1907年,陳其采被調往南京任陸軍第九鎮(zhèn)正參謀官,未及一年,又被征調入京擔任軍咨府第三廳廳長,負責掌管全國新軍及調度事宜。在此期間,陳其采還兼任了保定陸軍速成學校的監(jiān)督(校長)。
清廷當時編練新軍是花了血本的,每年的軍費開支在5000萬兩銀子以上,幾乎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而陳其采、吳祿貞、張紹曾、蔡鍔、李烈鈞、閻錫山這些人的升遷也如同騰云駕霧一般,就連地方督撫也要敬他們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