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節(jié):飛將軍蔡鍔(1)

民國原來是這樣 作者:金滿樓


十三 飛將軍蔡鍔

抗戰(zhàn)名將李宗仁曾在回憶錄中說,當年他在廣西陸軍小學就讀的時候,最崇拜的就是學堂總辦蔡鍔將軍。據(jù)他所說,蔡鍔“那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可稱文武雙全,儀表堂堂”,騎馬的時候,他不一定從馬的側(cè)面攀鞍而上,而是“喜歡用皮鞭向馬身一揚,當馬跑出十數(shù)步時,始從馬后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按著馬臀,一縱而上”。在李宗仁這些十七八歲的小學員們看來,“這匹昂首大馬,看來已經(jīng)夠威風,而蔡氏縱身而上的輕松矯捷,尤足驚人。我們當時仰看馬上的蔡將軍,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感?!?/p>

言及于此,李宗仁忍不住嘆道:“我當時能夠當上陸小學員,已經(jīng)十分滿意,只希望將來畢業(yè)后,能當一名中上尉階級的隊附和隊長,平生之愿已足。至于像蔡鍔那樣‘飛將軍式’的人物和地位,我是做夢也沒有想過的?!?/p>

所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李宗仁將軍所說未免過謙,事實上,他后來所做出的事跡并不比他所崇拜的蔡鍔將軍更遜色,不過這是后話了。在這里,筆者卻要說說這位把陸小學員們“看得眼睛發(fā)直,驚為神人”的蔡鍔蔡將軍。

其實,當時那些小學員哪里知道,這位英氣勃發(fā)、高不可攀的“飛將軍”,人家可是日本士官學校騎兵科畢業(yè)的科班生,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那是貨真價實的海歸呢。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人,生于1882年,從小天資聰穎,十三歲中秀才,十五歲時受湖南學政徐仁鑄的舉薦,入讀湖南時務學堂。時務學堂是維新黨人譚嗣同等人為宣傳變法而設立的新式學堂,也是當時湖南維新派的大本營,不久,大才子梁啟超,這位維新運動中的風頭人物也應邀來到時務學堂擔任中文總教習,雖然蔡鍔當時年紀不大,但很快被梁啟超發(fā)現(xiàn)并結(jié)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名師出高徒,這也是民國史上一段難得的佳話。

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被殺、梁啟超流亡日本,湖南時務學堂也就關門大吉。后來,梁啟超得知蔡鍔等同學在找尋他的消息后,便設法將他們召到日本,并進入由梁啟超擔任校長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繼續(xù)學習。

1900年,蔡鍔曾秘密回到湖南參加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但起義剛一發(fā)動即告失敗,唐才常被殺,蔡鍔再次潛回日本并轉(zhuǎn)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在梁啟超的活動下(為培養(yǎng)蔡鍔,梁啟超請托于大隈重信為之擔保),蔡鍔于1903年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騎兵科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在同時期入學的學員中,蔡鍔、蔣方震、張孝準并稱為“中國士官三杰”,蔣方震后來成為著名的軍事教育家,張孝準在畢業(yè)又受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舉薦去德國留學四年,但這兩人在民國史上均不如蔡鍔鼎鼎大名。

蔡鍔回國之際,正好趕上清廷大力推行新政的好時候,而編練新軍又是清末新政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日本學習軍事的畢業(yè)生在回國后都受到重用,并成為各省爭搶的對象(不過袁世凱的北洋陸軍對留學日本的士官生倒不甚重視,因為他們直接請了很多德國及日本教官,反滿勢力未能介入,這或許是北洋軍在辛亥革命中相對穩(wěn)定的原因之一)。蔡鍔回國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廣西等省的武備學堂任教或者編練新軍,由于其觀念新穎,能力出眾,很快便在南方軍界中嶄露頭角,成為一名重要的新軍將領。

當時的廣西巡撫張鳴岐,也是一個年輕有為但又好大喜功的人,他主政廣西后,銳意延攬新政人才,辦起了很多新式學堂,諸如法政學堂、警察學堂、優(yōu)級師范、陸軍小學、陸軍測量學堂等等。由此,從日本學成回來但又富有革命思想的人如莊蘊寬、鈕永建、李書城、蔡鍔、尹昌衡、孔庚、趙恒惕等紛紛齊聚桂林(當時的廣西首府在桂林,民國陸榮廷主政后遷往南寧),氣象為之一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