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元以后之喇嘛教
西藏喇嘛教,元時傳入中國;茲據(jù)修拉搿以特(Schlagintweit)之《西藏佛教》,及挖臺爾(waddell)之《西藏佛教》,并引證他書,述其概略于下:
佛教始傳于西藏,均信為在雙贊思甘普王時;當(dāng)我隋開皇時,即西歷紀元六百五十年前后。前此是否有此教之形跡?無由得知。西藏古來相傳陀朵里思顏贊王時,當(dāng)我東晉時。有四寶箱自天降于王庭,人皆不知為何祥;時有印度僧五人來,王以為師;五僧為啟四箱,出四寶物:一、《莊嚴寶王經(jīng)》(亦名《百拜懺悔經(jīng)》),依之立懺悔法;二、舍利金塔,依之立供養(yǎng)法;三、六字大明之寶玉刻(唵嘛呢叭■吽)依之立持誦法;四、法教軌則,依之立修驗法;實為佛教傳入西藏之嚆矢。此與元帝師發(fā)思巴之《彰所知論》所載一致;《彰所知論》曰:“如來滅度后千余年,西番國中初有王,曰呀乞嘌贊普;二十六代有王,名曰陀朵里思顏贊;是時佛教初至。”按陀朵里思顏贊,乃紀元三百三十年間人;此種怪奇之談,殊難置信;或者雙贊王以前,西藏稍有佛教影響之資料,可供參考耳。
雙贊王生于617年,卒時八十二歲,即唐太宗時也。王在西藏,得大勢力;入侵漢地,與太宗戰(zhàn);后太宗與之言和,以文成公主嫁之為妃;時貞觀十五年事也。公主極信佛,多攜佛像經(jīng)卷以往西藏,佛教遂勃興。又前此二年,雙贊王曾納尼波羅國王女白利司布為妃;二妃俱勸王弘通佛法。當(dāng)是時,僧侶來自印度、尼波羅、漢地者日多;自此以后,佛教大盛;外國文物,隨之輸入;故西藏文化之進步,亦以此時為最著。王特遣端美三波羅亦名三姆菩陀,梵語即善良之西藏人之意;本名頓米。往印度求佛教;端美留南天竺七年,就利維喀拉及爹維特新哈學(xué)佛教;赍佛經(jīng)多卷還;后本梵語造西藏文字;由是翻譯多數(shù)經(jīng)典。后世崇拜雙贊王,稱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稱二妃俱為多羅菩薩化身;稱端美為文殊菩薩化身。
當(dāng)佛教未來西藏以前,西藏流行一種神教曰巴恩教;相傳以秀拉白為教祖;所崇拜者多魔神,誦咒文而拜之;其形式頗似密教。佛教初來時,似二教并行不悖;及佛教漸盛,遂相沖突;旋復(fù)自相調(diào)和;而佛教中亦自然含有神教分子矣。
自雙贊王歷五代至乞■雙提贊王;此王為雙贊以后之英主,曾于玄宗時728~786入寇四川云南以達長安;其母為中國天子之女,夙受母教,弘布佛化?!睹晒旁戳鳌酚洿送鯙槌痔K隴德燦,謂其尚唐肅宗女金城公主,頗興佛教云。要之西藏佛教,雖始于雙贊王;而建西藏佛教之基礎(chǔ),實乞■雙提贊王也。
乞■雙提贊王,年十三即位;兵力遠被;既尚金城公主,乃悔武事,極隆佛教;遣僧至印度學(xué)佛典梵語;聘中印度僧善海大師素恒啰克西塔,來藏宏教。又從其言,請那爛陀寺之碩學(xué),真言瑜伽派之大德蓮華生上師《蒙古源流》稱巴特瑪師。入藏;自余高僧亦繼續(xù)而來。此蓮華生上師,實喇嘛教之祖也;其隨西藏使節(jié)入藏也,在紀元七百四十七年。此時西藏所行之佛教,以無著之瑜伽宗為主,乃自漢地傳入者;及蓮華生至,唱中論宗;新舊兩派之爭漸盛。王遂集二派學(xué)者,辯論于朝堂之上,中論宗勝;瑜伽宗人,多去之印度。王建寺于薩姆耶司,以善海大師為第一世,使盛譯中論派諸經(jīng)論;始置喇嘛,以統(tǒng)率僧侶。喇嘛,西藏語也;梵語為郁多羅;譯言長老,后遂為西藏佛教通稱。繼善海首為喇嘛者,曰巴爾巴司。蓮華生在西藏,不久即返印度;有高足二十五人;其中翻譯經(jīng)論最多而著名者,曰毗盧遮那?!斗鹱嫱ㄝd》稱毗盧遮那羅佉怛。
蓮華生初無著譯存于西藏,其人最可注目者,即布中論宗,唱秘密佛教,以佛教與西藏原有神教相調(diào)和是也。故西藏佛教,乃取大乘秘密佛教與神教融合之形,以漸廣其流傳者也。
徠巴膽《佛祖通載》為乞■徠巴膽王,乞■雙提贊王之孫也;亦極力倡興佛教;此時經(jīng)典之譯者頗夥,龍樹、提婆、世親等之書,多被譯出;其譯著之最有名者,以濕連怛羅菩提為始;此外則有基那米特羅,及濕連陀羅菩提、般若華爾曼、達那西拉、菩提米特羅諸人;濕達怛羅菩提、基那米特羅,俱安慧論師之弟子也。
紀元八百九十九年,此年代尚有異說,未能明確。朗達瑪弒其兄徠巴膽王,《蒙古源流》栽有《達爾瑪特松)王死年三十六歲,其兄朗達爾瑪即位,不書弒前王事。又述朗達爾瑪破佛之事,言:多里隆贊(即陀朵里思顏贊)時,佛教始來西藏;故至達爾瑪特松之瑪特松之死,凡四百九十五年云。自立,大破佛教;此為西藏佛教之一大災(zāi)厄,佛塔寺院,為之破壞;僧侶還俗,至有被屠殺者。王即位三年后,為巴爾多兒姐喇嘛所弒,佛教厄災(zāi)遂息。至朗達瑪孫巴勒科爾贊時,佛教復(fù)興;重建八大寺院,前代逃遁印度之僧侶,漸還舊居;十一世紀頃,迦濕彌羅及印度僧侶,接踵而至;司木立替、達磨帕拉、希達帕拉、庫那帕拉、般若帕拉諸人,亦繼續(xù)而來;大圣阿通沙,那爛陀寺那羅之弟子也;以紀元一千三十八年入藏;實可目為喇嘛教之再造者及改革者也。阿通沙本名抵斑喀拉輸利迦那,即定光吉祥智之義;本印度倍搿兒州王族喀兒耶那輸利之子,年六十,來西藏;在摩迦陀地方,為維克拉馬希拉寺之教授師?!睹晒旁戳鳌芬园⑼ㄉ持畞恚谖鞑仉]吉王時;隴吉為巴勒科爾贊之孫,乃扎實則克巴之子也;札實則克巴致力回復(fù)佛教,派遣子弟大臣二十五人,前往印度招致高僧。因阿通沙之來,遂使西藏佛教,達于光怪陸離之狀態(tài);所謂甘丹派教律合一之義者,實以阿通沙為鼻祖;自是甲論乙駁,漸呈宗派分裂之盛況。阿通沙之弟子,稱為甘丹派最初教主者,為德母頓;或曰:當(dāng)推布埒司頓為最初教主。
西藏佛教之宗派,自教義上觀之,可分毗婆娑、經(jīng)部、瑜伽、中論四宗;但此為學(xué)者之佛教;通俗概行秘密佛教,即念密咒行密軌者是也;此為有名西藏文典學(xué)者勖瑪所言。但密教之外,通俗佛教一方面,尚有念佛教,即依阿彌陀如來之誓愿,以期往生西方者甚多也。
西藏古時,大小乘教義,業(yè)已并行,而以瑜伽(法相)、中論(三論)二宗為盛;二宗亦以淺深高下,互相爭執(zhí);瑜伽一方,遂有凌駕中論之勢。及蓮華生來,龍樹教義再興;八九世紀之交,有慶陀羅克爾其者,就此宗經(jīng)論,詳加解釋;紀元十世紀以來,所謂佛教再興時代。此派學(xué)者,重來自印度;西藏遂以此為佛教正宗矣。此蓮華生以后之中論宗,謂之布拉三格中論宗。
以上僅就教義上言之;茲更舉現(xiàn)存宗派之區(qū)別:則修拉搿以特氏謂西藏佛教有九派:即尼瑪派、烏爾更派、甘丹派、薩克耶派、搿爾端派、此出自宗喀巴之甘丹寺,與改魯格派同??栃夼?、喀爾瑪派、布利庫革派、以東西兩藏之布利庫革為本山,乃宗喀巴黃帽派之一支流。布爾古派。挖臺爾氏以為自根本四派,衍出多數(shù)支流派;更區(qū)別為舊派、革新派、半革新派三種。
挖臺爾謂西藏佛教之生派別也,以阿通沙及其弟子布埒司頓所開之甘丹派(革新派)為濫觴。有以阿通沙及布埒司頓之改革為趨于極端者,乃唱稍折衷的半革新派。今據(jù)挖臺爾之說,示西藏所傳舊派以外之三大新派之系統(tǒng)圖于下:
金剛持(即阿抵佛陀)文殊—龍樹……婆藪子(世親)—庫格頗拉荼司喇嘛—孔孔確格耶兒頗=薩克耶派體羅(十世紀人)—那羅(十、十一世紀間人)—瑪兒帕—米拉拉帕—突格頗拉爾載=喀爾修派彌勒—無著……阿通沙—布埒司頓=甘丹派點線示中略數(shù)代者,孔孔確格耶兒頗為薩克耶派之祖;此派以世親為龍樹之繼承者,以用龍樹所傳之《華嚴經(jīng)》與世親之《真諦論》為主;且折衷新舊兩派??栃夼砷_祖瑪兒帕,本阿通沙之弟子,后往印度從那羅那爛陀寺高僧受學(xué)而還。但此圖僅示繼承之大體;詳言之,尚有錯雜之處;即相傳阿通沙為文殊化身,故與文殊系統(tǒng)所屬之薩克耶派有關(guān)系;那羅為阿通沙之師,故亦與喀爾修派有關(guān)系;瑪兒帕亦阿通沙弟子,故亦與甘丹派有關(guān)系;又與薩克耶派,亦有系統(tǒng)上之關(guān)系。阿抵佛陀,即最勝佛陀之意;金剛持,即大日如來。
此三大新派,更加舊派,即尼瑪派則成根本四部;此根本四部,更分裂多派,其大體如下:
(以上諸派中:尼瑪派為舊派;甘丹派及改魯革派為革新派;喀爾修諸派屬于半革新派。)表中最堪注目之人,乃西藏佛教革新家宗喀巴,稱為西藏之路德者是也;宗喀巴本名羅卜藏札克巴;紀元千四百十七年,明永樂十五年。生于孔奔。為后甘丹派布埒司頓七十八世之雀司克亞白贊喇嘛弟子;博學(xué)而持律嚴肅,且頗活動之高僧也。自其學(xué)說上言,此人蓋立于中論與密教之間而調(diào)和之,以防止其沖突者也。所著如《菩提母兒》(Bodhi-mur)、《塔兒尼母兒》(T?。颍睿椋恚恚酰颍?、《阿爾塔捏利開》(Altanerike)、《拉瑪利瑪》(Iām-rim)等,皆為密乘中論二義調(diào)和之書。且此時喇嘛教益盛,僧侶之行益墮落;欲匡正之,是非嚴肅之戒律派不可;世稱宗喀巴為持律者,其主義可想見也。
茲就宗喀巴派之祖,自十一世紀之阿通沙,迄布埒司頓以后,喇嘛教全體之形勢略述之;西藏自朗達瑪死后,佛教漸有重興之勢;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奉憲宗命來西藏之時,薩克耶派之勢力殊盛;忽必烈為收攬西藏人心計,挈帕思巴還;即位之后,尊為帝師;終至定喇嘛教為元國教;命帕思巴統(tǒng)管天下佛教,且左右西藏政權(quán)?!对贰吩唬骸霸鹚贩剑桃殉缟嗅尳?;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廣而險遠,民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shè)官分職,而領(lǐng)之于帝師;乃立宣政院,其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出帝師所辟舉;而總其政于內(nèi)外者,帥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軍民通攝;于是帝師之命,與詔敕并行于西土;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痹鹦爬铮创艘欢?,已可見矣。
《佛祖通載》謂自國師禪怛啰乞答為累葉國王之師,十七代而至薩思加哇,相傳為蓮華生弟子,乃帕思巴之伯父,亦其師也?!对贰贩Q薩斯加哇,薩斯嘉人也;自其祖多爾濟,世世以其法佐國主,霸西海者十余世。帕思巴年十六,謁元世祖忽必烈汗,以世祖即位之元年為國師;受命造蒙古新字,為大寶法王;賜玉??;至元十一年還西藏;十六年入寂;《佛祖通載》為至元十七年,《元史》以為至元十六年。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圣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其《彰所知論》,蓋為世祖太子真金而說。與發(fā)思巴同時受尊敬者,國師膽巴也;亦名功嘉葛刺思,號金剛上師;乃帕思巴之弟子;亦赴印度求法;來中國后,受命住大護國仁王寺;成宗大德六年入寂。此外有必嚕匝納實哩者,亦帕思巴弟子也;有漢譯《楞嚴》,又有西藏譯經(jīng)典多卷;賜號普覺圓明廣照弘辯三藏國師;后坐與安西王子伊噌特穆爾等圖謀不軌被誅。又有沙羅巴觀照,所謂佛智法師者,亦帕思巴弟子,所譯多未傳之顯密諸經(jīng)。
自后元累代有帝師來自西藏,帕思巴西還,其弟琳沁代之。達爾瑪巴拉實哩、伊特札實琳沁,策喇實巴鄂爾嘉勒、札克嘉勒燦、多爾濟巴勒、桑節(jié)札實、袞巴勒藏布、班珠爾戩藏等,以上據(jù)《元史》。相嗣為帝師;最后之帝師,為順帝時受其任命之伽璘真。順帝極暗愚,《元史》稱平章政事哈麻,使其妹婿禿魯帖木兒,勸西藏僧在帝前行運氣之術(shù),號之曰演揲兒;大歡喜,或大喜樂。以伽璘真達此秘法,封為帝師,日事淫樂;任僧侶為司徒;帝師、司徒,各取良家女三四,名曰供養(yǎng);且伽璘真欺帝曰:陛下尊富,僅此一代;人生歲有幾時,當(dāng)受此秘密大喜樂禪定,廣聚女子為淫戲;帝之諸弟寵臣,皆在前相狎,男女裸處;呼其處所曰吐即兀該;事事無礙。佛教之弊,至是達于其極。蓋西藏佛教,是時似頗受印度檀陀羅即女神崇拜派。派之影響;故一種淫靡之風(fēng),遂浸染于西藏,而尤加甚焉。此教風(fēng)之流傳,乃由西藏南境尼波羅之秘密佛教,尼波羅之密教,即變自檀陀羅者也。檀陀羅為專崇拜女神之一派;有所謂荼克拉會合者,凡在會合之男女,悉以平等為主義;此種集合,為反對印度嚴重階級制度而設(shè)。且其時行五摩字法之儀式,所謂五摩字法者,一摩假,即酒;二摩恩薩,即肉;三摩特司耶,即魚;四摩烏陀羅,即谷;五摩花肚拿,即兩性交媾。元之事事無礙,恐由此惡風(fēng)而來。
更據(jù)《元史》喇嘛隆盛之弊害述之:世祖之時,宋天子皇族諸陵及大臣墳?zāi)?,在錢唐紹興者;悉被江南釋教總統(tǒng)嘉木揚喇勒智發(fā)掘;或殺人,或受美女寶物之賄賂,其所攘奪盜取之財物,凡金一千七百兩,銀六千八百兩,玉帶九,玉器大小百二十一,雜寶具百五十二,大珠五十兩,鈔十一萬六千二百錠,田二萬三千畝;此外私庇人民不輸公賦者,凡二萬三千戶;其藏匿不露者,尚不可勝舉??傊Wo佛教之余,其流弊之大,為史所載者,不得不謂為實錄也。
明太祖之時,以元之帝師喃迦巴藏為熾盛佛寶國師;由是受封者,有灌頂國師、贊善王、闡化王、正覺大乘法王、如來大寶法王等;各領(lǐng)其本國人民,以臣服于明。成祖時,亦以公哥監(jiān)藏己藏卜為圓智妙覺弘教大國師;又聞異僧哈立麻召之;封為萬行具足十分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yīng)祐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使領(lǐng)天下之釋教;其徒孛羅以下三人皆為國師;次封法王;尊崇甚篤。自是西藏僧來者日眾,而以闡化王、闡教王、輔教王、護教王、贊善王五王為始;封西天佛子者二人;封灌頂大國師者九人;封灌頂國師者十八人。于是臣服于明,歷年朝貢不缺,以致藩屬之禮。
當(dāng)是時:往來中國者;皆宗喀巴以前之紅教喇嘛;宗喀巴生于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卒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故宗喀巴之黃教派,壓迫紅教舊喇嘛,而得勢力時代,當(dāng)在明中葉以后。蓋宗喀巴所立之格魯革派僧侶,遵宗喀巴制,著黃衣,戴黃帽,與從來紅帽派喇嘛區(qū)別;遂至謂舊喇嘛教為薩馬兒,即紅帽也;新喇嘛教為薩色兒,即黃帽也;巴恩教為薩拿克,即黑帽也。宗喀巴所建有名之甘丹寺,在西藏國都拉薩東方三十英里。
宗喀巴既建甘丹寺后,勢力增大,自是有所謂達賴、班禪二喇嘛者;漸開宗教政治之端緒。又此二喇嘛,雖謂始自宗喀巴之二弟子;實則所謂達賴喇嘛者,起于敦根珠巴;敦根珠巴建一寺于拉薩,與宗喀巴同時,且年或稍長;1391~1475年其所建寺,即布達拉寺。布達拉在拉薩近旁,布達拉即補陀落,觀音之凈土;達賴喇嘛,古來信為觀音化身;蓋西藏人自信其國土與觀音有緣,且為觀音之所守護者。敦根珠巴,后又建寺于札什倫布居之;受班禪林薄溪之尊稱,此即班禪嘛喇系統(tǒng)之始。布達拉寺,凡歷根敦嘉穆錯、瑣南嘉穆錯、云丹嘉穆錯,至第五世喇嘛羅卜藏嘉穆錯,清初人也;1617~1682年。其與清交通,在太宗崇德年間,喇嘛遣使盛京;太宗亦遣使西藏,以達賴、班禪二喇嘛為金剛大士,即其發(fā)端也。蓋西藏分前藏喀木,或察木多。中藏即衛(wèi)拉薩。后藏單稱藏曰札什倫布,即此。青海四大部:蒙古和碩部之固始汗,自明末以來,領(lǐng)有中東二部;即前藏青海。然布達拉五世喇嘛之時,以后藏地為藏巴汗所統(tǒng)治為口實,誘固始汗之兵取后藏,悉逐紅帽派喇嘛,以扎什倫布之班禪喇嘛掌后藏;固始汗又使其子鄂齊爾汗留守后藏。當(dāng)此之時,羅卜藏從固始汗受達賴尊號;達賴,蒙古語謂之海,譬其德廣大之尊稱也。此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管治西藏,為完全僧侶政治之歷史;由是宗喀巴派黃教喇嘛,遂全為西藏之統(tǒng)治者。
初羅卜藏大喇嘛,借固始汗之兵力,滅后藏之藏巴汗,乃桑結(jié)第巴第巴為喇嘛廳之僧職,掌理兵備財政事項。之策。桑結(jié)頗奸佞,于五世喇嘛死后,秘之,偽稱大喇嘛入定,不見人;矯命行事,悉由己決,凡十五年;后事敗露,為清帝所詰責(zé);不得已,乃立六世達賴。由是與屬于蒙古和碩部血統(tǒng)之藏巴汗,發(fā)生爭端;時準噶爾部之噶爾丹,勢力甚盛;本為喇嘛,居西藏時,因與桑結(jié)交讙,故助桑結(jié)攻擊固始汗子達顏汗。未幾,噶爾丹北侵喀爾喀,喀爾喀部求援于清,噶爾丹遂敗。桑結(jié)為達顏汗之子拉藏汗所殺;其所立之六世達賴被廢;拉藏別擁立六世達賴;清朝雖曲加保護,而六世達賴,甚無人望;蒙古諸部,在甘肅西寧之紅山寺,別立新六世達賴。噶爾丹之后,領(lǐng)準噶爾部之策妄那布坦,乘此紛擾之機,遂入西藏,殺拉藏汗;西藏喇嘛,多不喜拉藏汗,皆助之。但清朝初即助拉藏,故清圣祖聞變,即遣兵入西藏,廢拉藏所立六世喇嘛,更迎西寧之達賴,為第六代大喇嘛;此即噶兒藏嘉穆錯也。世宗即位之初,西藏又有內(nèi)亂;清遣兵平之;送置駐屯兵二千人于西藏,保護喇嘛;置駐藏大臣于拉薩;時世宗雍正二年(1724)事也。
此時之蒙古,其東方成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又有喀爾喀部;此二部之東,與滿洲接境者,為科爾沁部;以上為韃靼三大部。又西方有漠西蒙古之厄魯特部,亦分四部:天山北路之大部,為準噶爾部;其北為土爾扈特部;更北為都爾伯部;準噶爾部之東,烏爾木齊附近,為和碩部;自青海至西藏,皆屬于其勢力之下。當(dāng)準噶爾之噶爾丹盛時,為其所侵,于是厄魯特三部皆屈服于噶爾丹,終與北方喀爾喀部沖突;與清交鋒。
紅黃二教最顯著之區(qū)別,除衣帽之色相異外,為紅教派帶妻,黃教派不帶妻之一點。但紅教派,非悉皆帶妻也;如喀爾修派之始祖瑪兒帕帶妻,由此派所產(chǎn)出之喀爾瑪派僧侶,亦多帶妻;又薩克耶派帕思巴后之札薩呼土克圖亦帶妻;因以子為嗣法者;故紅教喇嘛,似以帶妻生子而使嗣法為理由也。黃教則反之;禁止帶妻;故其嗣法者,稱為呼畢勒罕;喇嘛學(xué)道,能不迷本性,轉(zhuǎn)世再來者,稱呼畢勒罕。例如達賴、班禪等大喇嘛死時;遺言死后往生某地,因探得其地之生兒,依之以定嗣續(xù)者也。然其后亦發(fā)生種種弊害,稱為呼畢勒罕者,多至數(shù)人;清高宗乾隆時,在中藏之大招寺,備置金奔巴瓶,將所指示方向土地同名者之名單,入此瓶中;駐藏大臣、達賴,或班禪等重要喇嘛,集于宗喀巴之像前,抽簽以定之。
以此呼畢勒罕轉(zhuǎn)生而使傳法弘教,其事發(fā)生于宗喀巴之遺囑;黃教派始行之;其后紅教派亦仿效之。蓋轉(zhuǎn)生弘法之舉,非唯達賴、班禪二大喇嘛有之;而屬于其下,舉凡各領(lǐng)一方,以教化為事之呼土克圖,亦深信此事;呼土克圖,再來人意。喇嘛能明心見性,由達賴、班禪證明,方得稱呼土克圖。故每遇呼畢勒罕出,則以其名呈報理藩院:由理藩院抽簽;乾隆時向理藩院報名者,總數(shù)多至百六十云。西藏稱呼土克圖十八人,稱沙布隆者十二人,漠北蒙古十有九人,漠南蒙古五十七人,青海番地三十五人,四川察木多番地五人,駐京呼土克圖十四人,此等皆呼畢勒罕所出也。
蒙古喇嘛教,分漠北漠南二大部:清世宗雍正元年,漠北喀爾喀部哲卜尊丹巴呼土克圖死于京師;詔如達賴、班禪死時之例,護其喪還庫倫,于是立漠北庫倫喇嘛教之一支。當(dāng)是時,第五達賴之弟子章嘉呼土克圖蒙古呼畢勒罕將出世時,其名在北京雍和宮所備之金奔巴瓶內(nèi),由駐京章嘉呼土克圖監(jiān)視抽簽;雍和宮者,中國第一喇嘛廟也。又來,大蒙優(yōu)待,置于漠南蒙古多倫泊,此即所謂多倫泊之一支也。于是喇嘛教第一支為布達拉;第二支為札什倫布;第三支為庫倫;第四支為多倫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