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近世之佛教 03

蔣維喬、黃懺華談佛 作者:蔣維喬


第五節(jié) 嘉道以后佛教之衰頹

嘉慶道光之時,國勢中衰;當時佛教傳承,亦無前此之隆盛;面一部分自命儒教之學(xué)者,又墨守韓愈辟佛之成見,盡力排擊佛教;僧徒流品既雜,寺廟中幾為游民托足之所;遂致自暴自棄,日陷于衰頹而不可挽矣。在此期間,有可注意之二事:即太平天國之排佛及居士之勃興是也。

一、太平天國之排佛咸豐年間,洪秀全特起于廣西;建立太平天國;以耶穌教為號召,自稱上帝之第二子;對于異教,一切排斥;故無論佛寺道觀及民間祠廟;師行所至,皆首先焚毀;神像經(jīng)卷,破棄無遺;佛教上所受影響,殆匪細也。洪秀全以嘉慶十七年七月,生于廣東之花縣;七歲入村墪;天資敏捷,酷嗜史學(xué),對古今興亡大事,輒具卓見,為一鄉(xiāng)所驚;后應(yīng)試不第;見清廷政治腐敗,官吏之貪黷,民生之困窮,遂有革命之志。是時有朱九疇組織上帝會,謀興復(fù)明朝;彼與馮云山同往師事之;九疇死,秀全被推為教主;事聞于官,逮捕頗急;乃入耶穌教,借為護符;尋往香港,受英國某牧師教,得為廣西之傳道員;潛與其地豪杰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結(jié)交。會廣西大饑,群盜蜂起;嘯聚之眾,多者數(shù)千人,少者數(shù)百人,各從事掠奪;秀全乘機與馮云山、楊秀清等,設(shè)立保良攻匪會;正在練兵集餉舉旗興師之時;秀全忽佯死,七日而蘇;告其部眾曰:“上帝召余,告以天下有大劫,命余出而平之。”遂造《真言》、《寶誥》,用作經(jīng)典,俾眾讀之,且曰:“入我鄉(xiāng)拜我者可無事;上帝即吾父,耶穌為上帝之長子,余則次子也。”眾皆驚異,信以為真;歸依者日眾。

道光三十年,秀全在平樂府之金田縣起事;清室以承平日久,將驕卒惰,皆不能戰(zhàn);太平天國之軍,所至克捷;十余年間,奄有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福建、云南、貴州、四川、山東、浙江等省,占天下三分之二。以咸豐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太平天國元年;一月元旦,定都南京;秀全自稱天王。直至同治三年,太平天國方覆亡。其間經(jīng)過喪亂之時期,十五年;占領(lǐng)地域,十余省之廣;凡在斯地之佛教,皆根本摧滅無遺;即至今日,各省尚多有舊時名剎,未曾恢復(fù)者,是誠佛教之大劫也。

太平天國雖以耶穌教為門面,實則自有其信條:除前述之經(jīng)典外,有所謂《天條書》之制定;強制軍民,絕對信仰;其內(nèi)容禁止崇拜邪神,獎勵日曜禮拜,贊美上帝恩惠,并禁竊盜奸淫殺害等,刊行小冊;頒布各軍隊及各官衙;使人人各手一冊;軍人入營后二十一日,即強制背誦;不能者殺無赦;其嚴厲如此。茲摘記《天條書》之項目如下:

(一)天條書(意即上帝尊崇論)。

(二)懺悔之規(guī)矩。

(三)懺悔文。

(四)朝晚拜上帝之儀式。

(五)每飯感謝上帝之文。

(六)遇災(zāi)病時求上帝救護之文。

(七)凡遇生產(chǎn)婚嫁等一切吉事時供物祭告之文。

(八)建造房屋及其他土工時祭告之文。

(九)升天(死亡)祭告儀式。

(十)日曜日之贊美歌。

(十一)平時遵守之十誡。

觀上戒條:已將人生之自胎生以至老死,一切規(guī)定于上帝信仰之下;禁止崇拜邪神,則凡我國自古以來之祖先鬼神,概在排斥之列;佛教之不能存在,亦固其所;受禍之烈,蓋較諸往昔三武一宗之法難,有過之無不及也。

二、居士之勃興清中葉后,佛教漸衰;加以太平天國之到處摧殘,東南佛法,不絕如縷;同治以來,所以能重整舊規(guī)而興復(fù)之,馴致清末民初居士勃興者;以數(shù)十年中,比丘居士,皆有杰出之人;提倡宏布,各盡心力故也。此事關(guān)系甚大,請詳述之:

時則禪宗如金山、高曼、天寧等之唱導(dǎo)宗風(fēng),嚴整規(guī)模;能令入其中者,鍛煉身心,變化氣質(zhì);參方禪和,咸視為大冶洪爐。夫度牒試僧之制,廢弛既久;更當大兵之后,削發(fā)披緇者,流品不齊;非用宗下惡辣鉗椎,何足以祛舊習(xí),振頹風(fēng);或譏其未免嚴酷,非知本之論也。故其有功佛門,實非淺鮮。雖表面上似于在家二眾影響?yīng)q少;然如下述啟發(fā)社會信心之諸師,皆自此中鍛煉而出者;則飲水思源,即謂今日大多數(shù)居士,莫不受諸山之賜,亦無不可。

若就人言之,未易縷指;姑舉其德望遍在人口者;有如赤山法忍、天寧清镕、鼓山古月,先主磬山后主留云之密融諸禪師;道高愿宏,隨機接引,普及四眾。復(fù)有臺宗諦閑法師之師及師昆弟;大亂甫平,諸山即紛紛聘請宏經(jīng);逮至諦閑法師,法事尤盛;大江南北,浙水東西,歲無虛席。賢宗月霞法師,亦復(fù)分途并進,大啟講筵。于是男女居士,慕道皈依者,遂如東風(fēng)啟蟄,逐漸萌生,以上就比丘宏法者言之也。

更有特出之居士焉;即江都鄭學(xué)川、石埭楊文會是已;學(xué)川因發(fā)愿刻經(jīng)而出家,號刻經(jīng)僧。文會見亂后經(jīng)版無存,而梵冊又不易請求披讀也;因邀合同志,發(fā)起大愿,踵嘉興藏式,專刻方冊藏經(jīng);孜孜■■,拋棄一切世務(wù),竭盡其精力資財而為之;數(shù)十年如一日。古德佚箸,更多方展轉(zhuǎn)向日本購求而歸;??鞑肌N臅赖聦W(xué)問,既足起人信仰;又以經(jīng)書購求之易,故在家者研誦益多;遂于民四民七,由旅居北平之居士,兩次聘請諦閑講經(jīng),開向來未有之例焉。(向來講經(jīng),皆由寺院發(fā)起。)北平本未遭兵燹;徹悟禪師曾創(chuàng)紅螺山道場;其后人復(fù)能遵守遺風(fēng)于不墜。又有清一省元諸師,方便接引。居士信心,已有動機;迨兩次宏經(jīng),清信之士,乃如萌芽之怒長。南方信士,原多于北;如狄葆賢已于光宣間,在上海創(chuàng)設(shè)流通處。繼又創(chuàng)辦《佛學(xué)叢報》;影響頗大。及北平兩次宏經(jīng)之后,上海眾居士,亦接踵宏經(jīng)。由是風(fēng)發(fā)云涌,居士所立講習(xí)之社,念誦之林,流通之所,蓬蓬勃勃,遍及于黃河揚子珠江三流域,蔚成今日之氣象矣。

一事之興,必待眾緣;非一朝一夕之故,亦非一手一足之烈也。嘗試論之:同治以后,若無金山諸寺,以培植本源;無禪講諸師,以啟導(dǎo)敬信;佛門早不堪問矣,何況居士。然若無方冊經(jīng)書之流布,使僧俗便于研讀;又豈能有今日之氣象。然則居士之勃興,望前思后,此中關(guān)系,誠非偶然也。若上溯清初居士中最著者,則有宋世隆、畢奇、周夢顏、彭紹升諸人;可謂為近世居士之先導(dǎo)。今依次述其歷史如下:

宋世隆,字文森,長洲人。年四歲,聽父讀《金剛經(jīng)》,即能誦四句偈。既長,補諸生;年五十余,有疾;偶觸《華嚴經(jīng)》無著無縛解脫句有會;遂長齋斷欲,日誦《金剛經(jīng)》;月余,病起;中秋夕,見堂前角燈,光不透脫;不覺感慨,默坐參究;久之,忽汗下通身,胸中廓然;作偈曰:“主主賓賓無主賓,分明指點愈迷津;偶然風(fēng)觸燈中火,卻遇當家舊主人?!睍r天笠珍禪師,過蘇之大云庵;世隆往謁,既見;即云:“龍腦薄荷,香聞天下?!睅熢疲骸翱梢搁用??”隨問云:“如何是乾矢橛?”世隆云:“八面春風(fēng)?!睅熢疲骸皝泶俗髅??”世隆云:“不求佛,不求法,要討個了當。”師厲聲曰:“萬劫千生不得了?!笔缆⊙韵掠惺?。師尋去之杭州南碉;世隆一再往謁之;在堂中有問未生前面目者?世隆應(yīng)曰:“螺髻峰。”少頃,進見;師云:“好個螺髻峰,只恐未肯點頭在。”因舉六祖、神秀菩提樹話,問和尚如何道?師云:“掀倒菩提樹,打翻明鏡臺;髑髏都粉碎,處處絕塵埃。”世隆云:“也不過到此?!睅煼饕露穑慌氖缆〖缭唬骸叭缃窨砂蚜嫔裥?,并老僧與居士,縛做一束,拋向錢塘江里去?!笔缆☆D悟臨濟吃三頓痛棒意旨;遂口占偈云:“生前面目絕追求,螺髻峰高解點頭;一句頓超三頓棒,凡情圣解付東流。”康熙四十一年世隆得脾疾;示禪客曰:“末后何必有句,末后何必?zé)o句;刀山劍樹上翻身,鑊湯爐炭中躲避;無端七十余年,總是逢場作戲;今日尚要賣弄一番,咄!你看這粉碎枯髏,那有一點西來之意?!逼淦藜藏揭愿妫皇缆〔煌?;第傳語云:“子去,我且行矣?!彼旌笃迶?shù)刻而逝。

畢奇,字紫嵐;江南歙縣人也。少避難至杭州,寓僧舍,閱《金剛般若經(jīng)》,始知信向;繼閱祖師語錄,疑之;有堂頭僧教看南泉斬貓公案;久之,聞斧聲有?。活H自負。尋入馬首山,有醒愚禪師者,結(jié)茅山居;奇一見,以機語接之;醒愚微哂而已;明日,復(fù)往見請益;醒愚征前語,指其負墮處;令參一歸何處。居數(shù)月,其所親訪得之;要與俱歸。奇歸,參究甚力;行止不少間。閱五年,偶閱巖頭語,大悟。再謁醒愚。醒愚笑曰:“今日始知吾不欺汝也?!弊允浅>由?,持佛戒,終日瞑坐,夜臥不夢者二十年;居蘇州支硎山德云庵最久。嘗示禪客云:“參話頭有法,不可不知;何謂法?一念真疑無間斷是也。何謂一念真疑?如雪巖云:‘盡三百六十骨節(jié),八萬四千毛竅,并作個趙州無字;一提提起,如一團熱鐵,如一堆烈焰相似,并無昏沉散亂之相可得?!酥^一念真疑也。若起心動念,則謂之第二念,盡落知解;知解愈精,去道愈遠;近世馳聲走譽者,都從第二念而入;外面看時,句句般若;其實皆是意識依通,認賊為子;可不哀耶。何為無間斷?今日也一念真疑而參;明日也一念真疑而參;不論年,那管月,但時時刻刻,一念真疑而參;必要實證實悟,大法現(xiàn)前而后已;此之謂無間斷也。若果如是一念真疑;如是無間斷;自然有日,不期然而然,話頭參破,而明心見性矣?!逼渌撝H多;此其最切者。康熙四十七年,終于德云庵;庵主如玨,為之殮;收其遺書,有別錄八卷行世。

周夢顏,字安士,一名思仁,昆山諸生也。博通經(jīng)藏,深信凈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淫殺二業(yè),實居大半;因深維經(jīng)義,著戒殺戒淫二書:戒殺書名《萬善先資》;言多深痛。大要云:“刀兵之難,在于人道,或數(shù)十年,或百余年,僅一二見;至于畜生,無日得脫。普天之下,一遇雞鳴,無量無邊,狠心屠戶,手執(zhí)利刃,奮向群豕,爾時群豕,自知難到;大聲哀號,救援不至;被人裂腹刺心,抽腸拔肺;哀號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之間,閻浮世界,萬萬生靈,頭足異處;積群豕骨,高過山巔;漂群豕血,赤江水流;如是惡因;如是惡果;詰其根由,皆為我等口腹所致。世人動稱我不作惡,何必持齋:豈知爾等偃息在床,妻孥聚首,即有素不相識之人,先為汝等遍造惡業(yè),無量無邊。我勸世人,未能持齋,先須斷殺。”其戒淫書名《欲?;乜瘛?。勸諸淫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為息淫原始方便。次觀此身;諸蟲蝟集,宛轉(zhuǎn)游行;寄生體中,吸人精血;是為初開不凈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涕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對治方便。次想死人;正直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鉆嚙;皮肉漸盡,骨節(jié)縱橫;冢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源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nèi),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及諸種種莊嚴瑞相;自身禮拜供養(yǎng)于佛;作是觀時,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復(fù)著《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云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闭勑Χ?;異香滿一室;年八十有四。

彭紹升,字尺木,又字允初,法名際清,號知歸子,長洲人。世為儒,父兄皆以文學(xué)官于朝;紹升年二十余,治先儒書,以明先王之道為己任;兼通考亭、象山、陽明、梁豁之說;治古文,出入于韓李歐曾;既而舍之,專心凈業(yè),尤推重蓮池憨山;竭力宏揚佛教;是在乾隆年間也。年二十九,始斷肉食;又五年,受菩薩戒;自此不近婦人。嘗言志在西方,行在梵網(wǎng)。當時與紹升共同振興佛教者,有汪大紳(縉)羅臺山(有高)等,一時稱盛。

紹升對于佛教,非但具熱烈之信仰;又積極實行;或創(chuàng)蓮社念佛;或購魚鱉,授以三歸戒而放生。曾與汪縉,共立建陽書院;所詔示諸偈,實可窺見紹升全部之信仰焉。茲示于下:

起懦偈儒曰大勇;釋曰大雄;男兒鼻息,灝氣罡風(fēng)。

決疑偈一念不決,念念愚癡;一世不決,世世愚癡。

斷淫偈淫欲不斷,萬劫沉淪;念頭方動,天怒地瞋。

戒妄偈一語真實,三界導(dǎo)師;一語欺妄,萬惡由斯。

舍身偈擔荷大法,是名丈夫;覷破殼子,非我非渠。

攝心偈攝心之法,珠藏于淵;成就功德,水滴石穿。

息念偈念起念滅,覆蓋真如;起滅無地,入道之師。

念佛偈千圣萬賢;千魔萬怪;一句南無,頭頭敗壞;千圣萬賢;千魔萬怪;一句南無,頭頭自在;千圣萬賢;千魔萬怪;一句南無,本分買賣。

觀上偈則紹升信念之堅,操行之潔,可想而知。晚歲屏居僧舍者十余載,日有課程,雖病不輟。年五十七,西向念佛而逝。著《一乘決疑論》,以通儒釋之閡;著《華嚴念佛三昧論》,以釋禪凈之諍;又著《凈土三經(jīng)新論》,以暢蓮宗未竟之旨;此外有《居士傳》、《善女人傳》、《凈土圣賢錄》,皆為世傳誦。紹升之文集,專闡揚內(nèi)典者,為《一行居集》;講論外典者,為《二林居集》。今天津刻經(jīng)處,匯刻彭氏之宏法著述,名《彭居士法集》行世。

近世佛教,亦承宋明遺風(fēng),實為禪凈二家獨步時代。然士大夫?qū)W禪者雖眾,能真參實悟之人蓋鮮。文森、紫嵐,苦心斯道,卒明大法;紫嵐之論禪病,切實深摯;有裨于學(xué)者不淺。若安士、尺木,皆精心凈土,信愿行三者,悉皆具足;臨終不亂,從容生西,豈偶然哉。故四人者,實開清代居士參禪修凈之先河也。

鄭學(xué)川,字書海,揚州江都人。生于道光六年丙戌。少充諸生,頗究儒術(shù);嗣問道于紅螺山瑞安法師;博通教典,尤專精凈土。太平天國亂后,紫柏大師之方冊經(jīng)板,蕩然無存。學(xué)川悲之;于同治五年丙寅,與杭州許云虛、石埭楊文會、揚州藏經(jīng)院貫如法師等,同時發(fā)愿刻經(jīng)。學(xué)川即于是歲出家,號妙空;持律精嚴,過午不食;著述以外,專從事于刻經(jīng),故又自號刻經(jīng)僧。前后十五年;凡創(chuàng)刻經(jīng)處五所:如蘇州、常熟、浙江、如皋,而總持其事于揚州之磚橋;刻全藏近三千卷。先是:揚州東鄉(xiāng)之磚橋,有喌雞道院;學(xué)川于院后,募建接引禪院;為存貯經(jīng)板及習(xí)靜之所。其后朗月法師,又募建院西鄰屋若干楹,與東院通為一所;名曰法藏寺;即今著名之磚橋法藏寺也。學(xué)川示寂于光緒六年庚辰;年五十有五。寂時以《大般若經(jīng)》尚未告成,手持《龍藏》全函,屬其弟子;咖趺安詳而逝。寂后三年,《大般若經(jīng)》告成。學(xué)川著述極富,匯刻為《樓閣叢書》。其目如下:

《求生捷徑》 普救神針《百年兩事》 《身心性命》

《泗水真?zhèn)鳌?《西方清凈音》

《如影觀》 《如影論》以上二種,是其道友所作。

《蓮邦消息》 《禮斗圓音》

《地藏寶懺》 《施食合璧》

《四十八鏡》 《寶色燈云》

《水陸通論》此是其父咫觀居士作。 《彌陀經(jīng)論》

《華嚴小懺》 《華嚴大懺》

《華嚴念佛圖》 《五教說》

《婆羅門書》 《鏡影鐘聲》

《虛空樓閣》 《樓閣懺》

《樓閣真因》 《樓閣問答》

《樓閣音聲》 《地藏經(jīng)論》

楊文會,字仁山,安徽石埭人。佛教經(jīng)太平天國之摧殘后;海內(nèi)人士,欲求一冊經(jīng)典,殆不可得;文會在同光間,以一人之力,刊刻單行本《藏經(jīng)》;于是各地同志,相繼而起;數(shù)十年間,文會所刻為最多;海外之古德佚書,亦由其力,得以收回刊布;遂使佛教典籍,普及全國;愿力之弘,關(guān)系之巨乃如此;其生平事跡,在佛教史上,誠宜特筆大書者也。

文會生于道光丁酉年十一月十六日;其母懷妊時;夢入一古剎,庭有巨甕,上覆以笠,啟視之,中有蓮花,高出甕口,旋驚寤,而生文會。幼穎悟;十四歲能文,雅不喜舉子業(yè),間與知友結(jié)社賦詩為樂。性任俠使酒;稍長,復(fù)練習(xí)騎射擊刺之術(shù)。既而遭太平天國之亂,率家族轉(zhuǎn)徙徽贛江浙間;恒以書自隨,凡天文、地理、歷數(shù)、音韻以及孔老莊列,靡不鉆研;尚未知有內(nèi)典也。

文會曾在里中襄辦團練;跣足荷槍,身先士卒,日夜攻守不倦;厥后論功,則固辭不受。同治二年,居父喪;歸葬鄉(xiāng)里;適罹疫,病中得馬鳴《大乘起信論》,反復(fù)讀之,得其奧旨;由是一意搜求佛經(jīng),后于書肆得《楞嚴經(jīng)》,就幾諷誦,幾忘其身在肆中,日暮不去;肆主促之歸,始覺;是為文會入道之始,年二十七也。

自是凡親朋往他省者,文會必托覓經(jīng)典;遇行腳僧,必詳詢其來去之處,有何寺廟?寺中有無經(jīng)典?向者所從事之學(xué)問,悉舉而廢棄之;一意宏揚佛教。同治五年,移居金陵,董江寧工程之役;遇真定王梅叔,邃于佛學(xué),相得甚歡;復(fù)與邵陽魏剛己、陽湖趙惠甫、烈文、武進劉開生、翰青、嶺南張浦齋、湘鄉(xiāng)曹鏡初等,互相討論;以為末法時代,全賴流通經(jīng)典,利濟眾生;于是發(fā)心刊刻單行本《藏經(jīng)》;手訂章程,征集同志,得十余人,分任勸募;創(chuàng)設(shè)金陵刻經(jīng)處。文會日則督理工程,夜則潛心佛教;校勘刻印外,或誦經(jīng)念佛,或靜坐作觀,恒至漏盡方寢。所辦工程,費省工堅;曾國藩、李鴻章,咸以國士目之;知其淡于名利,每列保獎,不令前知;然文會遇官職,輒堅卻不受;惟以刻經(jīng)為其生命焉。

后曹鏡初以創(chuàng)辦長沙刻經(jīng)處;約文會赴湘計議。適曾紀澤奉使歐洲,邀文會同往;乃隨赴英法各國;未幾,即請假歸,仍以刻經(jīng)為事。后劉芝田奉使至英;又邀文會赴倫敦;在彼得與日本南條文雄博士訂交,方知中國自唐以后散失之經(jīng)典,為日本保存者不少;因發(fā)愿使之復(fù)返中國;南條亦愿助之搜集;留英三年,仍請假歸;自此不復(fù)與聞世事,益以刻經(jīng)為專責(zé)。旋得日本弘教書院小本《藏經(jīng)》,閉戶讀之;復(fù)寓書于南條文雄,廣求失傳之經(jīng)疏;得藏外典籍二三百種,擇其最善者刊行之。自金陵刻經(jīng)處成立后,各地同志,如揚州如常州如長沙如江西,皆相繼而起;向者求而不得之佛典,至此得之甚易;因此喚起學(xué)人之研究;迨至清末,已風(fēng)靡一時。文會曾手定應(yīng)刻大藏經(jīng)典之目錄,名《大藏輯要》;其生前雖尚未完成;然其手自??霭逭?,已有二千卷之巨矣。茲示《大藏輯要》略目于下:

——華嚴 三十二部——凈土 五十七部——般若 二十三部——涅槃 十三部——密教 五十六部——方等 六十六部——法相 二十五部——法華 十六部——小乘經(jīng) 十六部——大乘律 十五部——小乘律 七部——大乘論 二十三部——小乘論 四部——西土撰集 十六部——禪宗 三十部——臺宗 十四部——傳記 十一部——纂集 九部——宏護 十三部——旁通 十部——導(dǎo)俗 四部以上共四百六十部,三千三百二十卷。

文會晚年筑室于金陵城北延齡巷,為貯存經(jīng)板及流通經(jīng)典之所。遭母喪后,即詔其三子曰:“我自二十八歲,得聞佛法;時欲出家,徒以有老母在,未獲如愿;今老母壽終,自身亦已衰邁,不能復(fù)持出家律儀矣。汝等均已壯年,應(yīng)各自謀生,分炊度日。余所置房屋,永為金陵刻經(jīng)處,作十方公產(chǎn);汝等勿得視為己有。此后亦毋以世事累我也?!惫饩w三十三年,就刻經(jīng)處,設(shè)立祗桓精舍;就學(xué)者緇素二十余人;文會延請諦閑法師講臺宗教觀;而自任《大乘起信論》;此外有國文、英文,以造就通材,將來能赴印度弘傳佛教為本旨;未及兩載,以費絀而止。宣統(tǒng)二年,金陵同人,創(chuàng)佛學(xué)研究會,推文會為會長;每七日請文會講經(jīng)一次;聽者多歡喜踴躍。三年之秋,文會示疾,自知命終時至;因以金陵刻經(jīng)處事,囑其弟子三人分任之;并囑佛學(xué)研究會同人,于八月十七日,開會集議,改舉會長;是日午刻,囑家人為之濯足剪爪;聞會長已舉出,為之色喜;至申刻,西向瞑目而逝,時會眾猶未散也。病中告其家人曰:“我之愿力,與彌陀愿力合;去時便去,毫無系累;惟乘急戒緩,生品必不甚高;但花開見佛較速耳。爾等勿悲,宜一心念佛,送我西去?!痹圃啤D昶呤形?。

文會自道其生平得力處曰:“教宗賢首,行在彌陀。”蓋于大小乘經(jīng)論,遍觀博究;而以是為歸宿者也?,F(xiàn)今各省,多有流通處,所流傳之經(jīng)典,遠及南洋美洲;皆以文會??邽槎啵桓鞯乩^起之刻經(jīng)處,亦多依照《大藏輯要》,賡續(xù)其未完事業(yè);文會于兵火摧殘之后,繼往開來,肩荷大業(yè);推為清末特出之居士,誠無愧色矣。其著述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四卷、《佛教初學(xué)課本》一卷、《十宗略說》一卷、《觀無量壽經(jīng)略論》一卷、《論語發(fā)隱》一卷、《孟子發(fā)隱》一卷、《陰符經(jīng)發(fā)隱》一卷、《道德經(jīng)發(fā)隱》一卷、《沖虛經(jīng)發(fā)隱》一卷、《南華經(jīng)發(fā)隱》一卷、《等不等觀雜錄》八卷、《闡教篇》一卷;此外尚有手輯之佚籍,及依據(jù)經(jīng)典摹繪之佛像、極樂世界莊嚴圖等,皆行于世。

更有高恒松者,字鶴年,江蘇興化人;居士中之最奇特者也。凡屬居士,大都在家修持而已;惟恒松則一生行腳,參訪諸山;全國內(nèi)名山,殆無不有恒松之蹤跡。恒松為南京赤山般若寺法忍長老弟子;于宗門頗用功。著有《名山游訪記》,乃其隨意抒寫之日記也。恒松對于義賑及慈善事業(yè),至為盡力。近與其夫人舍其田宅,為貞節(jié)婦女建立念佛道場;名興化鎦莊貞節(jié)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