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刀肉”和五奎園

老滋味 作者:周簡段


塞外古鎮(zhèn)平泉,有一家餐館字號叫“五奎園”?!拔骞鐖@”有道名菜叫“改刀肉”。

清朝道光年間,御膳房有七位廚師,爭相創(chuàng)造新菜譜。主廚師劉德才想,用豬肉、水筍并炒,其味道可能更佳,經(jīng)多次試驗,終于炒出美味佳肴。獻給皇上,道光帝備加稱贊。因為這道菜在刀工上經(jīng)過多次改進,故名“改刀肉”。其做法是:用四成豬臀尖瘦肉,一成豬脖領肥肉,先切成極薄的肉片,然后瘦肥肉按四比一搭配,再順切成火柴梗粗細的肉絲。粗細要均勻,不能連刀,不能切成韭菜扁,不能切成老鼠尾(一頭粗、一頭細)。切筍絲更精細,先將發(fā)泡好的水筍,用骨湯煮一遍,然后切成如紙的薄片,再頂?shù)肚谐扇绨l(fā)的細絲。最后,配以口蘑湯、雞鴨湯、料酒、陳醋、香油、白油、蔥、姜、蒜等各種調(diào)料。

劉德才創(chuàng)造了此味佳肴,到老了,還是被趕出皇宮。他孤身一人,輾轉出京,流落到塞外八溝(即平泉)。當時的八溝是塞外通向關里的重鎮(zhèn),行客往來,商賈云集,有“拉不敗的哈達(今赤峰),填不滿的八溝(今平泉)”的盛譽。劉德才定居下來,在鎮(zhèn)上開了一座小餐館。由于烹調(diào)技藝超群,引來八方顧客,生意十分興隆。許多顧客在這里吃過“改刀肉”以后,還要再買上幾盤,裝在食盒里,帶回故鄉(xiāng)給家人品嘗。更有蒙古王爺每年進京路過這里,總要帶上“改刀肉”到京饋贈親友。

劉師付過世后,五個徒弟謹遵師囑,合力辦好餐館,興旺不減當初。一日,共同商量起個字號,大師兄說:‘我們五個是一師之徒,起字號也應按這個意思起,就叫‘五奎園’怎樣?”眾兄弟拍手稱贊。于是請來舉人任維嵐隸書“五奎園”金字匾額。

“五奎園”師兄弟五人,各收門徒,代代相傳,歷傳八代,160余年,據(jù)說,牌號至今未倒,名聲未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