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事在1400年秋天略有起色,時為建文二年九月,南軍在新擢兵部尚書鐵鉉、歷城侯盛庸的統(tǒng)領下再度北伐,并在十二月間與燕軍會戰(zhàn)于東昌(今山東聊城)一帶。是役,燕軍大敗,傷亡數(shù)萬人,朱棣突圍而出,要不是建文帝有不得傷其叔父性命的死命令,朱棣早就不知死了多少回了。后來朱棣也看出了端倪,一遇戰(zhàn)敗就殿后押陣,把自己當作掩護撤退的盾牌,“官軍相顧愕眙,不敢發(fā)一矢”,好多回就看著他這么大模大樣地跑掉了。
1401年的戰(zhàn)事呈膠著狀態(tài),雙方在山東和中原地區(qū)屢有交手,互有勝負。到了1402年春天,戰(zhàn)爭的天平曾短暫地向南軍一邊傾斜。這年四月,雙方主力大戰(zhàn)于安徽宿州,當時燕軍連失大將,再加不慣江南初夏天氣溽熱,于是拔營北撤。這本是南軍大舉進攻的最好時機,但建文帝在這關鍵時刻又一次舉置失當,他聽信身邊廷臣的建議,以為燕軍已退,京師不可無良將,于是命魏國公徐輝祖統(tǒng)兵撤回南京。孰料燕軍趁機反撲,輕騎南下焚毀糧草,大敗南軍于靈璧,隨即于五月占揚州,六月自瓜洲渡過長江,下鎮(zhèn)江,直圍京師。此時京師已無險可守,被輕而易舉攻占,建文帝則下落不明。
打了三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完勝而告終。是年六月,朱棣在奉天殿即皇帝位,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又稱明太宗。
清洗記憶
雖說是因為大臣們屢聲“勸進”才即位,但明擺著是打進了京師才做成皇帝,要擺脫篡奪之嫌疑,堵天下人之口,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前朝的合法性。坐上了帝位的朱棣既不給建文帝應有的謚號,甚至不承認建文的年號,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這個帝位不是從建文帝那里繼承來的,而是直接繼承自太祖高皇帝。他甚至還暗示,老皇帝在世之日,就很喜歡他,和大臣動議過易儲一事,想讓他燕王取代皇孫承續(xù)大統(tǒng),考慮到秦、晉二王在世,且比他年長,這才沒有堅持。
其次是改出身?;饰焕^承,講究嫡長之分,為了讓自己的得位顯得合法,他將建文帝時代所修的《太祖實錄》修改了兩次,稱自己是太祖高皇帝的元配馬皇后所生,與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同母,因他的這幾個兄長已經(jīng)亡故,諸王中自己居長,所以從倫序上說,入續(xù)大統(tǒng)是理所當然。修《永樂實錄》時,更是直接把“高皇帝生五子”寫了進去。但后來修《明史》者不知是疏忽大意還是有意為之,在好幾處都透露出朱棣并非嫡出。
他要讓人們的大腦徹底洗去建文朝的一切記憶,于是建文時期的政府檔案被大量銷毀,宮廷檔案和皇帝起居錄等被涂寫和修改,一切記載這一政變的私家記述和文獻都被禁止,事實情形就像后世歷史學家所說:“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實記載,已為永樂時毀滅無遺……成祖以為罪則罪之,既篡之后,誰與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