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猶在耶?”
此時的解縉因介入最高層的權(quán)力斗爭,已然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以解縉之少年高才,又自負匡濟大略,他怎不知皇家的情誼比不得世俗,隨著時日的推移不可能一成不變?看來在與皇家的關(guān)系中自身如何擺正位置,他一直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盲點。而“好臧否,無顧忌”,得罪一大批廷臣的背后,則是他書生意氣過重,不通世故的人格缺陷所致,而不是故意要跟誰過不去。接踵而來的報復是,他被貶廣西即將動身時,又遭落井下石者檢舉,改貶交趾,去一個叫化州的僻遠地方催督軍餉。官場如戲場,官場亦如戰(zhàn)場,一處小小的差失都可能致命,這個人身上那么多的缺陷,簡直可說是空門大開,正好用來作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如同史傳所說,“彼其動輒得謗,不克令終,夫豈盡嫉賢害能者力固使之然歟”,實在也怨不得別人的。
早在朱棣登上皇位前,世子朱高熾和二子朱高煦的權(quán)位之爭已是公開的秘密,導致兄弟之爭愈演愈烈直至骨肉相殘的,始作俑者還是朱棣自己。從個人感情上來說,朱棣可能更喜歡第二子朱高煦,而不太喜歡已在洪武二十八年封為世子的長子朱高熾?!案哽汩L七尺余,輕趫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shù)片”,一看就是擔當大事的人,而朱高熾呢,“體肥重,且足疾”,連跪拜都需人攙扶,不說不能上馬統(tǒng)兵,簡直就是殘廢一個,且又為人忠厚,大異于乃父的尚武性格,故“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祖”。1402年,朱棣率靖難之師南下時,朱高熾的表現(xiàn)總算不賴,他留守北平,抵擋住了李景隆數(shù)十萬部隊的瘋狂進攻,確保了北軍后方無虞。但在接連幾年的戰(zhàn)爭中,他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表現(xiàn),更獲朱棣的歡心。
朱高煦是靖難之師的前鋒。白溝河之戰(zhàn),朱棣差點被南軍大將瞿能抓獲,關(guān)鍵時刻,朱高煦率精騎數(shù)千殺出,斬瞿能父子于陣前。東昌之戰(zhàn),北軍主將張玉戰(zhàn)死,朱棣被追得只騎逃跑,又是朱高煦引兵擊退南軍。到了建文四年,北軍已攻到長江邊,在燕子口為徐輝祖所敗,朱棣心灰意懶都打算議和北撤了,朱高煦帶著數(shù)千蒙古騎兵突然殺入陣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朱棣見了大喜,對著這個兒子喊: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zhàn)。他還按著朱高煦的背,暗示自己早有易儲的打算:“勉之!世子多疾?!薄靶詢春贰钡闹旄哽懵犃诉@話愈加賣命,就是這一戰(zhàn),奠定了朱棣奪取皇位的基礎(chǔ)。
朱棣好幾次瀕于危難,都因朱高煦奮勇前來而轉(zhuǎn)敗為勝,內(nèi)心里他認為這個兒子的英武和謀略都像自己。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朱棣登基后,討論建儲的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與朱高煦關(guān)系好,經(jīng)常在成祖面夸獎朱高煦功勞卓著,尤其一些武官勛臣更是主張由能征善戰(zhàn)的朱高煦接替文弱遲訥的朱高熾為皇儲,朱棣幾乎有些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