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節(jié):仁宣兩朝紀事(7)

明朝四季 作者:趙柏田


1430年春天,朱瞻基陪同太后(仁宗張皇后)拜謁皇陵,召楊士奇、楊榮、楊溥、金幼孜、蹇義及英國公張輔等一干親信大臣陪同?;实墼诮Y束儀式后的一場私人談話中告訴楊士奇,太后對其頗為欣賞,因為仁宗在世時只有楊不憚觸忤敢于直言,皇帝說,太后還教誨他要像先帝一樣善于接納各種不同意見。楊士奇對皇帝轉述的太后的這番話極為感佩,稱之為“盛德之言”。

以帝國幅員之大,各地經常發(fā)生旱澇災害,一遇災情楊士奇就請皇帝下詔寬恤,通過減少官田、理冤滯、汰工役等實事來關心民生。為示對大臣的優(yōu)渥,某個晚上朱瞻基微服出行造訪了楊宅,楊士奇感激涕零之余,又忍不住埋怨皇上太不把自己的萬乘之軀當回事了,“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廟之身自輕?”皇帝倒是回答得輕描淡寫,我突然想起要和你說一句話,所以就過來了。幾天后,抓獲了兩個盜賊,皇帝這才檢討起自己那一晚的冒失行動,對楊士奇說“今而后知卿之愛朕也”。

“東楊”楊榮于1400年考中進士,初任翰林院編修。1402年靖難之師進入南京城時,他在迎謁時攔住朱棣的馬,大聲說,殿下是先祭拜皇陵,還是先即大位?這一喊提醒了朱棣,趕緊跑去皇陵拜謁,自此以后他得到了朱棣的賞識,入直文淵閣。朱棣曾派他去甘肅經畫軍務,回來后把山川形勢、軍民情況詳細上奏,時值盛夏,朱棣親自為他剖瓜慰勞。楊榮素以警敏著稱,雖為文臣卻能知兵,“能知邊將賢否,厄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朱棣北征時多次命他與胡廣、金幼孜等隨駕扈從,贊畫軍務。在軍中時,朱棣常稱他“楊學士”,不直呼名字,可見器重之深。

1413年,大軍北征瓦剌,朱棣苦于軍糧短缺,楊榮建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深得朱棣贊同。1416年,楊榮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1418年,命楊榮掌翰林院事,1420年進文淵閣大學士。1424年,在朱棣對北部邊境的第五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中,楊榮作為軍事高級顧問再度隨駕,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蒙古騎兵早就聞風而逃,加上寒潮來襲,軍糧運輸不濟,軍士因寒冷、饑餓自然減員十之二三,楊榮等建議班師,此時朱棣已因過于疲乏再加寒氣入侵得病,至榆木川,終于抱著沒有掃盡蒙古騎兵的遺憾去世。在這危急緊要關頭,楊榮與金幼孜等議定,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fā)喪,一邊火速遣人到南都請皇太子北上登基,為仁宗坐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一節(jié),史傳上他“謀而能斷”。仁宗一即位,即進他為太常卿,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仁宗享國不及一年去世,朱瞻基即位沒多久,漢王朱高煦謀反,楊榮以一個軍事家的謀略意識到只有御駕親征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力主宣帝親征,終奏大捷。因長年廁身行伍,鞍馬勞塵,楊榮的身上多了一般文臣所沒有的豪爽,“疏闿果毅,遇事敢為”。時人都稱楊榮處國家大事,堪比唐時宰相姚崇,而他的不拘小節(jié)也有類似,這使他收獲了眾多的友情——“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