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節(jié):仁宣兩朝紀事(9)

明朝四季 作者:趙柏田


時人評價“三楊”,楊士奇有學(xué)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對楊溥的肯定多在道德操守上。史傳稱楊溥“質(zhì)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與大臣們議事時爭論不下,有人說出一些難聽的話他都能容忍。有一個細節(jié)是,他每次入朝奏事議事,都是貼著墻跟而走的。誰又能說這不是長年牢獄生活留下的烙印呢?!睹魇贰吩谶@三人的傳記后,有這樣一段論贊:“溥入閣雖后,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shù),通達事幾,協(xié)力相資,靖共匪懈?!?/p>

內(nèi)閣的權(quán)力在三楊的時代有了突破性提高。從仁、宣朝起,內(nèi)閣權(quán)力首次超過了中央六部。原先只有五品銜的內(nèi)閣學(xué)士一一都躋身公侯尚書之列。朱高熾剛即位,就進原東宮僚屬楊榮為工部尚書,楊士奇為兵部尚書,黃淮為戶部尚書,金幼孜為禮部尚書。還恢復(fù)了建文、永樂時罷廢的公孤官,給這些親信進銜為少師、少傅、少保 ()。①

之所以把內(nèi)閣這樣一個中樞輔政機構(gòu)比作漢唐時的宰輔,是因為這個部門掌握了票擬權(quán)。所謂票擬,也叫票旨、條旨,是指來自中央六部和地方政府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前,先由內(nèi)閣成員給出一個供皇帝參考的處理意見。這些建議寫在小票上,貼在各封奏章的封面,以便皇帝在批閱時一眼就能注意到,這實際上掌握了代替皇帝起草批文意見的職權(quán)。當然,三楊所票擬的意見要變成全國遵照執(zhí)行的諭旨,在程序上還要經(jīng)過皇帝的確認,即所謂的“批紅”。仁、宣時期君臣相得若是,內(nèi)閣票擬皇帝一般不輕易否決,故有“仁宣之間,政在三楊”之說。而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等,雖也是東宮僚屬出身,資歷也高,只因未進內(nèi)閣,雖時被召見委以要任,處事權(quán)力遠不如三楊等閣臣。

脆弱的尊嚴

當仁宣時期的君臣們陶醉于短暫的太平景象,阿諛、粉飾之風也隨之泛起。而一些躁進之徒更是時刻揣摩著皇帝的喜好,皇帝謁陵途中“執(zhí)耒三推”,馬上有臣工炮制出《耕夫記》大贊其德,天下起了雨雪,便有人獻《喜雨詩》、《喜雪詩》記其祥瑞。就是大臣們的奏疏和政府發(fā)布的公文中,也充斥著諸如“圣德隆盛”、“仁思覃霈、海宇晏寧”這樣的歌功頌德的廢話。而一個時代的文學(xué)風尚也如同輔政大臣們擅長的“臺閣體”一樣浮泛不實。

誠然,仁宣時代的君臣關(guān)系在大明十六代中最為融洽,但系連這一關(guān)系的紐帶卻是脆弱、多變的,君臣相得的表象終究掩飾不了兩者之間復(fù)雜而又微妙的關(guān)系。大學(xué)士楊榮說的“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可謂曲盡其妙。也正因為懂得這樣的官場謀略,楊榮這樣的官員方能夠歷事四朝而“其恩遇亦始終無間”,成為政壇不倒翁。皇帝的從善如流也是有限度的,諫議的如果是皇帝的親信大臣,被采納的幾率就會多一些,當然更重要的是,一切須在不觸犯皇權(quán)和皇帝本人尊嚴的前提下進行,如果違反了這一點,再忠實的建議也會被拒之門外,甚至遭受非常手段的打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