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低頭不見抬頭見,誰都免不了跟“抑郁”照面。下面是一組統(tǒng)計數據,抑郁是不是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看過之后,你便會心中有數了。
中國大概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但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統(tǒng)計,全球抑郁癥的實際發(fā)病率約為11%。也就是說,粗糙的算法,每10個人里就有一個抑郁的,因此抑郁癥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
也許,看看我們身邊的數據,WHO所作的警告就不再顯得聳人聽聞了。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白領人群所作的心理調查顯示,80%以上的人認為自己時常感到不快樂;70%左右的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陷入過抑郁的低谷。
當抑郁較為嚴重時,甚至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氣久淤心中而不化”,林黛玉就是因為長期的抑郁癥并發(fā)了軀體疾病,最終香消玉殞,埋葬了花容。那么說到底,抑郁這塊“心病”究竟是因何而生的呢?對此,心理學界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 適應障礙——心理咨詢觀點
心理學家們認為抑郁的根源是“適應障礙”,即人在無法承受或面對現實環(huán)境的變化時而產生的不適反應。在某些改變或機會面前,我們可能由于沒能作出正確的自我評價而遭遇挫敗,或是由于對發(fā)展事態(tài)的估計有誤差,投注的心力沒能收獲預期的回報而感到心情低落。
一般來說,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經歷各種改變和機遇,麻煩有時就像空氣一樣,稀松平常。郁悶、嘆氣不是什么要緊事,運動、唱歌、瑜伽、閱讀、聚會都能很好地排遣壞心情。那么,那些足以使人抑郁的事件,一定是切中了我們心中的要害。這一要害,就是我們的心理情結。心理咨詢和心靈內省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些根源在心中的情結所在,處理好“傷口”,把它視作人生的一段過往被自我接納。
>> 心境障礙——精神病學觀點
和以往我們對精神病學家嚴謹、刻板的印象不同,他們對于“抑郁”的觀點反倒具有幾分內省的靈動色彩。他們認為每個人對于現實中遭遇到的麻煩、打擊、創(chuàng)傷的看法各有不同。是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處之,把它當做是成長的一個契機;或是從此一蹶不振,陷入自卑、自罪、陰郁、失落的生命低谷,關鍵的因素在于人本身。
據此,美國精神科學會在制定分類與診斷標準時,將抑郁劃歸為“心境障礙”。這個心境,指的是我們的心理環(huán)境,是一個人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一個主觀認同。我們置身的這個世界,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是以我們對自我的認同作為依據的。換句話說,心中有蓮花者得見蓮花——抑郁還是不要抑郁,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上。
>> 認知模式——認知心理學觀點
認知心理學家們認為,之所以會導致抑郁,是因為我們平日里在認知與交往過程中所持有的一些“錯誤”認知模式造成的。下邊,我們簡要總結了一些會導致壞心情的“個人”原因,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借鑒意義。
門 類 表 現 嚴重指數
◆走極端 非此即彼,不是白就是黑,一遇挫折便有徹底失敗的感覺,進而覺得自身已不具任何價值,失去自信。 ★★★☆
◆公式化 認為事情只要發(fā)生一次,就會不斷重現。生活中遇到困難與不幸,便認為困難、不幸會重復出現。 ★★★☆
◆變色鏡 遇事總想消極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變色鏡看問題,濾掉了所有的光明,整個世界看起來黯淡無光。 ★★★★
◆疑心病 無事生非,終日擔心自己將大禍臨頭,遇事往往輕易下定論,主觀猜疑,杞人憂天。 ★★★★
◆失銳氣 把別人的真心贊美當做阿諛奉承,對正常的人際關系想入非非,毫無根據地自卑或憤世嫉俗,導致本來松弛的情緒變得緊張。
★★★★☆
◆瞎推斷 把一般性過失、欠缺、挫折和困難看得過于嚴重,似乎做了不可逆轉的錯事。生活中總是過分夸大自已的不足和低估自身的長處。
★★★★☆
◆消極化 把自己的不良感覺當成事實的證據,如:“我有負罪感,那么我一定是干了什么壞事”,“我覺得力不從心,那么我一定是‘低能兒’”。尤其情緒低沉時,這種感覺推理特別活躍。 ★★★★★
◆自卑心 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責任,并且妄下結論,認為一切壞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過失和無能所致。此種變形的自卑、內疚心理,來源于人格的變形和過分的責任感及義務感。 ★★★★☆
(資料來源:秋微《與快樂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