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2)

抗爭性政治 作者:于建嶸


無疑,這是西方特定制度框架內的模式,與中國的政治現(xiàn)實尚有較大差距。一些學者所使用的“沖突性政治”雖然在中國的社會情景下“避免了階級政治的發(fā)生”,但它與“對抗性政治”一樣,都預設了利益沖突的矛盾雙方的存在。但實際上在“社會泄憤事件”中,是無法找到互相對立的雙方的,也無法找到磋商的對象,它不具有“政治對抗”的涵義。這種邊界的模糊性造成了認識上的困難。正因為如此,我在這里把“抗爭性政治”作為一種新的解讀框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解釋并不預設抗爭主體行為的合法性,而只是一種相對于傳統(tǒng)的精英政治的一種新的解讀方式,即以底層社會的眼光看待底層民眾的行為。

受社會主流話語的影響,長期以來,政治被視為精英們的事情,因為它從來都是與權力、統(tǒng)治和管理這些公共領域的上層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著名政治學家加塔諾·莫斯卡就曾明確指出:在所有的社會中,都會出現(xiàn)兩個階級,一個是統(tǒng)治階級,一個是被統(tǒng)治階級?!扒耙粋€階級總是人數(shù)較少,行使所有社會職能,壟斷權力并且享受權力帶來的利益。而另一個階級,也就是人數(shù)更多的階級,被第一個階級以多少是合法的、又多少是專斷和粗暴的方式所領導和控制。被統(tǒng)治階級至少在表面上要供應給第一個階級物質生活資料和維持政治組織必需的資金”。這個由精英構成的統(tǒng)治階級被看成是政治的主體,因此是“政治階級”,而被統(tǒng)治的底層大眾只是政治的承受者,是被管理的對象。底層無政治——這種精英主義政治觀一直在影響著人們對當今世界政治領域的分析和判斷,也主宰著政治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視角。

政治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在實際研究中采取的學術立場。它主張把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行為放在社會背景下進行分析考察,從社會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政治生活,尋求政治現(xiàn)象的社會文化基礎。張靜在綜合西方主流政治社會學家的觀點后認為,政治社會學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取向,它假定政治現(xiàn)象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同時社會現(xiàn)象亦具有政治性意義,也可以說,政治是一種社會性事件,或,社會是一種政治性事件。在這個意義上的政治社會學,本質上并不是處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政治”和“社會”的關系,因為它并沒有同意把它們分開或理解為兩種現(xiàn)象及兩個領域。在政治社會學看來,它們本屬于同一件事,必須用一種“政治性的社會學”眼光來觀察。從這種立場出發(fā),我們對政治性的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也應從社會的角度去解讀。

由此,抗爭性政治就成為一種以政治的眼光對底層民眾的制度化或反制度化行為進行解讀的框架,并構成政治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