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的領導層苦苦思索著良策的時候,中國出現了一個“身份不明”的股市。說它“身份不明”,是因為有人認為它是真正的財神,比供奉在神龕里的趙公明元帥靈多了;也有人認為它是魔鬼,是每個毛孔都流著膿和血的資本主義的產物。就在人們?yōu)樗降资恰靶丈纭边€是“姓資”爭論不休的時候,鄧小平于1992年視察南方時,在深圳講了這樣一番話:“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他還說,“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辦法?!?/p>
因此,股市這個“身份不明者”才有了合法地位,不過,當時也只能算領到一個“暫住證”。到了1996年,也就是新領導班子上任不久,中國基本形成了股票、證券的資本市場。當一些國企還在為如何脫困苦惱時,當一些百年老字號還在為如何生存發(fā)愁時,同仁堂集團的領導層卻敏銳地看到,利用資本市場,可以從根本上為大型國企脫困,可以提高企業(yè)的管理水平,“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同仁堂新的領導班子認真分析了集團的組成情況,認為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北京同仁堂制藥二廠、北京同仁堂制藥三廠、北京同仁堂藥酒廠、北京同仁堂中藥提煉廠、進出口分公司和外埠經營部共六個單位屬于“績優(yōu)單位”。集團公司按照股改上市的要求,對它們進行了重組,將這六家生產經營性資產投入組成上市公司。這一舉措獲得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和證監(jiān)會的大力支持。1997年6月25日這一天,董事長殷順海在上海證交所敲響了開市的銅鑼,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上市第一天,同仁堂的股票即從每股七元零八分的發(fā)行價升至每股十七元,并且成功募集了三億四千萬元資金。
有了錢干什么?當時同仁堂集團的許多廠子都在城區(qū)的胡同里,不僅難以發(fā)展,而且污染和擾民的問題很難解決。在宣武區(qū)爛漫胡同,就有一個中藥五廠,這里不僅有許多老北京的住戶,附近還有湖南會館等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建筑,中藥五廠在爛漫胡同的處境越來越尷尬,不僅居民不歡迎,也不利于文物保護。經過多方努力,最后總算在當時北京的大興縣找了一塊地方。誰知,新廠蓋到半截,就因為資金短缺,不得不停了下來,而且一停就是好幾年。那時,有老人指著那個“胡子工程”說:“都說我的年歲大,我還沒有它的胡子長呢!”可那時,資金短缺、“三角債”困境難解,把企業(yè)搞得焦頭爛額,哪還有力量建新廠!改制上市后,同仁堂集團就用從股市上募集來的錢,順利完成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南分廠的建設。
當年在昌平的北京中藥三廠,經過上市集資,引進技術進行改造,成為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北分廠。
位于打磨廠胡同的同仁堂制藥廠是樂家留下的老廠,雖然功高蓋世,名震遐邇,可是在城市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也不適宜在鬧市區(qū)繼續(xù)生產了,同樣是苦于沒有資金,想遷址也不可能。有了從股市上募集的資金,這個老廠才順利地搬遷到了大興和昌平。它的一部分成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的南分廠,另一部份歸為北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