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起青萍末(2)

1978歷史不再徘徊 作者:凌志軍


十八戶人家的主持者悄然聚于一間茅屋里面。在這個時候,他們是人民公社制度中最基層的一個集體,叫作生產隊,共同擁有五百一十七畝耕地和十頭牛。隊長嚴俊昌在當村嚴姓居民中有著類于家長的位置,又具有秉公處置家族沖突和鄰里糾紛的品質,雖不識字,卻有相當?shù)耐?。另一個名叫嚴宏昌的年輕人,為嚴俊昌的堂弟,也是村民中惟一讀過中學、識得幾個字的人,所以在幾天前被眾人推舉為副隊長。此人大耳大嘴,高顴高鼻,其面相與他的那位同鄉(xiāng),也即六百多年前橫掃天下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很有相似之處。眼下,嚴氏兄弟望著治下這一群貧下中農,破衣爛襖,饑腸轆轆,一個個全是窮途末路的模樣,憑著一點點的知識和直覺,他們對這個集體已經信心全無。二十多年前,也即五十年代初期,這個集體尚未成立的時候,他們都還是孩子,那時小村也窮,但還不至窮到用勒緊褲腰帶的辦法來忍饑挨餓。嚴氏兄弟永遠記得,那是他們的村子最興旺的時候。此后,由公社化而為大躍進,由學大寨而為大批判,小村風風火火,慘慘凄凄,尤以“大躍進”以后那三年的慘淡刻骨銘心。全村數(shù)月無糧,父老百姓食盡糠麩、樹皮、草根、棉籽,最后竟是無可果腹。一百七十五條人命,十死其三,僥幸活著的大都四下逃生,只剩滿村殘垣斷壁,蒿棘叢生,三十九個人和一頭牛。嚴宏昌劫后余生,竟然還能讀幾年書,只不過,驚魂依舊難定,而且越讀越驚。這個農民用他所學到的最簡單的加減法即可計算出,二十年人民公社,他的小崗減少了半數(shù)人口、半數(shù)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個人每年產出的糧食則由五百公斤減至五十公斤。

即使憑著簡單的直覺,嚴氏兄弟也可以對黨的干部們把饑荒歸咎于自然災害表示懷疑:就算“老天爺”連年地故意刁難,何以自從人民公社的大旗在小崗招展起來,這塊土地上長出的東西就從沒有讓人吃飽過肚子?!

政府每年盡其行政的手段賑濟饑民,力使“三年悲劇”不至再現(xiàn)。但逢救濟糧到,干部三吆四喝,社員端盆舉碗,一致地翹首引頸,其情景猶如舊時豪門的開倉放糧,令他們經久不會忘記。所不同者,豪門放賑在于市恩養(yǎng)威,所以總歸大喊大叫。今天黨的干部則口口聲聲帶領農民走過“社會主義橋梁”進入“共產主義天堂”,“天堂”里面食不果腹不能算作光彩。因之,無論運來多少糧款,總是不肯聲張。直到1979年底,也即對于人民公社的失望情緒已在中國大部地區(qū)公開彌漫起來的時候,小崗的上級鳳陽縣委才敢于公布這本賬目:1966年到1978年,總計一百五十六個月里,這個小小的村莊有八十七個月靠救濟度過??傆嫵匀ゾ葷Z十一萬四千公斤,比他們自己生產的糧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濟錢一萬五千元,比他們自己掙的錢多出十分之一。

即使如此,仍是不足為濟。

每臨秋冬時節(jié),小村家家閉門堵戶,老幼相攜,在他鄉(xiāng)乞討。農家人淪為乞丐,在講究名節(jié)的漢民族中,原是羞于見人的事,無奈生活所迫,且年復一年,人們漸以為常,凡能行走者大半離家行乞,竟至成群結隊,步履遍及淮北江南。

到了1978年的12月,在外人眼里,他們仍然是幸福的人民公社社員。一位女高音在村子邊上高高挑起的大喇叭里,用輕快的調子唱道:

公社是棵長青藤,

社員都是藤上的瓜,

瓜兒連著藤,

藤兒牽著瓜,

藤兒越肥瓜越甜,

藤兒越壯瓜越大。

……

姑娘不知疲倦地唱了十幾年,嚴氏兄弟及其家鄉(xiāng)父老最初聽到這首歌時的激動卻早已蕩然無存。他們即使再愚昧也會發(fā)現(xiàn),說公社是一根把大家連在一起的“藤”,倒不是騙人的,可是,作為公社的社員,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會成為甜蜜的“瓜”,而只不過是一個乞丐。以今日衡當初,究竟是公社養(yǎng)活了小崗,還是公社剝奪了小崗?

實際上,對于這群叫花子來說,諸如此類的疑問還過于深奧難測,這要留待他們吃飽肚子之后才有余力來回答。在當日他們所想的至為簡單,那便是不再做一個叫花子而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