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作為一個古代帝國,至西羅馬崩潰時維持了1200余年。這樣一個龐然帝國轟然坍塌,一般認為有政局混亂極不穩(wěn)定、大地產(chǎn)發(fā)展造成分裂割據(jù)、奴隸和隸農(nóng)起義、匈奴人和日耳曼人打擊這幾大因素。但不少思想家和學(xué)者更有興趣去揭示羅馬帝國衰亡的深層原因,幾乎歷代都有精彩的評論問世,許多論述令人回味長思。18世紀英國歷史學(xué)家愛德華·吉本和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深刻分析最富啟發(fā)性。
基督教的腐蝕并造成社會混亂
這是吉本的觀點。他所撰寫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是西方最偉大的歷史學(xué)著作之一。這部巨著敘述了公元180年以后羅馬帝國衰落和滅亡的歷史過程,研究了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
吉本認為,原來的羅馬帝國,是一個世俗的、但對各種宗教都能表示寬容的大國,人民崇尚務(wù)實,富于進取,建立了完備的法制和強有力的政府。然而,由于這個領(lǐng)土過大的帝國開始衰落并遭到蠻族入侵之時,基督教也乘虛而入,使那些不滿現(xiàn)實的人希圖死后得以進入天堂。這一風氣一來,羅馬人越來越不注重務(wù)實,防務(wù)日益空虛,基督教越傳越廣,帝國也越來越弱而不振,直至滅亡。
吉本生當18世紀,理性主義是這一時代的基本思想特征,因此他對基督教頗有微詞。他批判了基督教的教義權(quán)威、先知權(quán)威和早期神學(xué)權(quán)威;批判了基督教的迷信和所謂“神跡”顯現(xiàn);批判了基督教對現(xiàn)實生活的蔑視,對人的蔑視,認為基督教禁欲斷絕人生之樂是違反人性的,辦不到的,教士自身不守清規(guī)便是明證。禁欲主義閉塞了人的心智,阻止了人對知識的追求,造成了人的愚昧。吉本對基督教的批判歸結(jié)到一點,那就是蒙昧主義和基督教是歷史的障礙,對歷史發(fā)展造成了危害。他的結(jié)論是:“我相信,福音的傳播,教義的勝利,是同羅馬帝國的衰敗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宗教的勝利就是野蠻的勝利?!?/p>
照吉本看來,基督教的惡劣影響不只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腐蝕,它更引起了羅馬社會的極度混亂。吉本認為,羅馬本來對宗教采取所謂古老的寬容政策,除了幾個專制者(即尼祿、圖密善、戴克里先)有過幾次大的迫害外,基督徒基本上還是能夠分享帝國之下的和平。而基督徒之所以受迫害,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如基督徒本身偏狂執(zhí)拗,斥責羅馬原有的多神教,自居與羅馬為敵的地位,使羅馬統(tǒng)治者不快;社會中流傳著對基督徒的誤解,如殘殺嬰兒,男女亂倫等,這類謠言易煽起對基督徒的憎惡;基督教內(nèi)部教派之間互不相容,互相攻訐,給迫害者留下口實。而基督教在取得官方宗教地位之后,其各地的主教更自恃為精神統(tǒng)治者,到處排擠傳統(tǒng)異教,毀掉以往希臘羅馬諸神廟宇,其做法比以往羅馬皇帝對他們的迫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引起了羅馬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羅馬帝國晚期社會的無序化。
過早地對外擴張造成惡果
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名著《羅馬盛衰原因論》中,曾專章論述“羅馬滅亡的兩個原因”。他的一句至理名言意味深長:“羅馬失去自己的自由,是因為它把自己的事業(yè)完成得太早了。”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成:羅馬過早地熱衷于對外擴張,建立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最終埋葬了它自己。這是羅馬走向滅亡的基本原因。孟德斯鳩所說的兩個原因,實際就是這個基本原因在兩個方面的展開。
孟德斯鳩首先分析了共和國滅亡并被帝國所代替的原因。在他看來,是“帝國的偉大毀掉了共和國”,也就是說,一方面是龐大國家出現(xiàn),另一方面統(tǒng)治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國家機器并未成熟,羅馬便用帝制來取代共和制,而這種取代本身就成了羅馬走向滅亡的第一步。在他看來,當羅馬統(tǒng)治局限在意大利的時候,共和國是容易維持下去的。所有的士兵同時又是公民,軍隊是國家的軍隊,元老院的監(jiān)視和控制使軍事將領(lǐng)們不可能野心膨脹。但當羅馬向歐洲其他地方擴張,向地中海各地擴張時,士兵們常常就留駐在被征服地區(qū),并且“逐漸喪失了公民們應(yīng)有的精神”。他們只承認自己的將領(lǐng),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將領(lǐng)身上,而與羅馬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他們不再是共和國的士兵,而是蘇拉、龐培、愷撒這些軍事獨裁者們的士兵了。于是,掌握著軍權(quán)的將領(lǐng)們擁兵自重,“不想再聽命于別人”。在國內(nèi),羅馬的人民也被那些保民官——所謂人民利益的保護者引向了歧途,他們情緒極易激動,常常從“激昂狂暴的一個極端走向軟弱無能的另一個極端”。當人民所擁戴的那些人在外面取得極大的權(quán)力時,元老院也就變得不起作用,“共和國也就垮臺了”。帝國取代共和國,意味著羅馬開始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