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就其含義來說有兩個基本的內容:一是規(guī)范的平等,二是事實的平等。我們歷來只將平等理解為事實的平等,缺乏對規(guī)范平等的認識。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平等作為基礎,事實的平等不但沒有正當性,也缺乏可行性。如果在規(guī)范上主張歧視,而宣稱什么追求事實上的平等,那只能是欺騙。
現(xiàn)代法律的起點是更高的平等:所有人的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在一個法域內,它的理想狀態(tài)是全球人的平等??梢钥隙ǖ卣f,沒有“法律上人人平等”,就沒有現(xiàn)代的法律。
1.猴子的平等觀
猴子有平等要求嗎?有!《自然》雜志發(fā)表美國Emory大學動物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布魯斯南的論文證明了這一點。在與一群來自南非的卷尾猴的游戲中,布魯斯南發(fā)現(xiàn)如果完成相同的工作而給予不同的獎勵,受到歧視的猴子會拒絕接受獎勵。例如猴子可能不吃拿到手的黃瓜,甚至將黃瓜扔向不平等對待它的主人。而原因是它看到同伙得到的是更可口的葡萄。他認為,由此可知平等觀是進化的產物而非文化的熏陶。
我以為,平等源自人的自利性要求,是一種權利主張。通俗來說,就是“自利性攀比”:你有的我為什么沒有?我為什么比你得到的少?而自我利益主張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習性,沒有這一主張能力,則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依據(jù)人的同一性所提出的利益主張就是平等觀念。這一現(xiàn)象事實上在所有動物群體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它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而已。在一個野蠻的社會里,如果有人依據(jù)平等提出權利,人們就會像狼那樣對要求平等的羊說:你有我的牙齒嗎?
人類學家、英國的動物學博士Matt Ridley在他的《美德的起源 人類本能與協(xié)作的進化》一書中證明了正是自私的基因是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是人類美德的基礎。在人類的個體自然選擇與群體自然選擇過程中,美德(平等也是一種美德)得以形成與進化。所以作為美德的平等是進化的成果,也是進化的動力。對于現(xiàn)代社會來說,在群體選擇的層面上,一個可以想見的邏輯結論就是:一個主張平等的民族當比一個主張?zhí)貦嗟拿褡寰哂懈蟮母偁巸?yōu)勢,上帝更青睞平等的族群。我相信,在當今世界上,無論以什么理由主張?zhí)貦嗟摹氨厝恍浴迸c“合規(guī)律性”的思想都停留在“猴子思維”水準,低估了聽眾的理智水準。但愿我這樣說沒有玷污那位把黃瓜扔到主人臉上的南非卷尾猴先生。
2.佛祖的平等情懷
佛教是婆羅門教的異端。同婆羅門教的森嚴等級意識相較,佛教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主張眾生平等。
喬達摩王子成佛后,他昔日身邊的許多人都跟著信了佛,其中包括他的7位堂兄弟和他們的專任理發(fā)師優(yōu)婆離。對于優(yōu)婆離成為他們的師兄弟,王子們毫不知情。因此當他們第一次看到已經(jīng)成為他們師兄弟的優(yōu)婆離時,感到很不自在,竟不知如何稱呼。對此,釋迦牟尼說:你們?yōu)槭裁催t疑?身份的差別是人類擅自決定的,法對萬物并沒有差別歧見。法是海,河是階級,河流不分高低長短都平等入海。
佛陀的平等關懷是了不起的。我這樣說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成佛前的身份是太子,是凈飯王欽定的接班人,即是說,他是未來的國王,他不是去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而是主張平等,這是需要有勇氣和智慧的,同時更需要有自我犧牲精神和悲天憫人的慈悲情懷。二是在婆羅門教統(tǒng)治的社會里,國王只是第二等級,他同時是“被壓迫階級”,他的對策不是改變等級本身,使它變得對自己有利,比如變成剎帝利、婆羅門、呔舍、首陀羅這樣的等級秩序,他的對策是眾生平等。這就是佛的胸懷,那真是解放全人類。同那些堅持等級,只是要求自己站在他人之上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佛陀的平等觀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有一個不斷成熟、升華的過程。男女平等就是一個例子。
喬達摩王子成佛后,他的養(yǎng)母、妻子及昔日宮殿中的女人數(shù)百人都欲出家修煉。她們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