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情商勝過高智商》第四章(1)

高情商勝過高智商 作者:趙霞莉


第一節(jié) 傾聽與交流

1 . 請聽孩子把話說完

傾聽是一門學問。即使身為大人的家長們,也未必能完全掌握傾聽的知識。家長們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往往覺得自己是大人,所以時常把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誤解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女兒說:“媽媽,我們去商店吧。”母親聽后,一臉不悅地說:“去商店干什么?”“我想去買幾瓶牛奶?!薄罢炀椭篮?!你什么時候才能多花點心思在學習上?”母親聽完女兒的話后,大聲地責備道。女兒突然抽泣起來,邊擦眼淚邊說:“我是想買給外婆喝的。有一次外婆病了,小姨買了箱牛奶給她。我聽見外婆說牛奶很好喝。可是,她又覺得牛奶太貴,一直不舍得買。”

很多大人往往沒有耐性聽孩子把話說完,或者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所說的話里。如果像剛才提到的那位母親一樣,聽話只聽一半便迫不及待地打斷,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所說的話,那么通常會導致家長誤會孩子們善良的心靈,不利于親子之間情感的交流。

一位媽媽問她5 歲的小兒子:“如果有一天,媽媽陪你出去玩時覺得口渴了,可是找不到水喝,碰巧你的小書包里裝著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

兒子聽后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雖然兒子年紀還小,尚不懂事,可他這樣的回答卻讓媽媽十分失落。于是,媽媽準備像別的父母一樣,狠狠地訓斥孩子一番,然后教育他遇到上述情況時該怎么做。

可是,訓斥的話剛到嘴邊,又被她咽了回去。她突然改變主意了,想先聽聽孩子的理由。

“孩子,”媽媽滿臉微笑地問,“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稚氣地說:“因為我想把嘗到的比較甜的那個給媽媽?!?/p>

那一刻,媽媽的眼里盈滿了淚水。她為孩子的懂事而高興,同時也為自己給了兒子把話說完的機會而慶幸。

大多數父母都在生活上十分關愛孩子,卻很少將孩子作為有人格尊嚴的人來看待。當孩子把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向父母訴說時,父母常常因自己的不如意而打斷他們的話,輕則訓斥,重則打罵。孩子的傾訴得不到父母的尊重與重視,于是他們常常把秘密埋在心里。長此以往,父母便會覺得很難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導致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盲目而無奈;孩子也會因自己說話的權利得不到實現而對父母產生抗拒心理,導致與父母之間互不信任,無法溝通。

父母打斷孩子的話,不讓他們把話說完便加以責罵、懲罰,將會產生兩方面的消極影響:一方面是阻礙孩子提高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還會滋生孩子的自卑心理。孩子向家長傾訴內心想法與感受,有利于提高其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而父母一旦沒有耐性聽孩子把話說完,就會剝奪他們提高表達能力的機會。孩子的表達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將會在社會交往中陷入表達困難的尷尬境地,從而產生孤僻、自卑的情緒。一個自卑的孩子,無法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便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孩子雖然年齡不大,卻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想法。他們同樣有自己的人格尊嚴,有抒發(fā)內心感受、表達內心看法的權利。父母應給予孩子這樣的權利,耐心地聽他們把話說完。如果孩子說得有理,應當鼓掌贊賞;若覺得孩子說得不合理,則可表述自己的看法,與孩子交換意見,直到幫孩子解開心中的疑問。只有這么做,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而父母在此過程中體現出的耐性,將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情緒榜樣。

當孩子與您交流情緒、交換思想時,請務必做到以下“三不”:

① 不搶答、不打斷;② 不妄加猜測,不按照自己的思維預先給事情作判斷;③ 不在孩子表達出不合理的看法時暴跳如雷、拳腳相向,而應循循善誘,給予批評指點。

2 . 孩子最厭惡的四種交流方式

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與生活,從而走進孩子的心靈,使他們擁有良好的情緒與健康的心理??墒?,當一些家長希望能與孩子無所不談時,卻時常遭到孩子的拒絕。他們發(fā)現,孩子對彼此之間的談話似乎一點都不感興趣,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抗拒心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還得從父母的交流方式上找原因。

以下四種類型的交流方式,是孩子們最厭惡的:

① 嘮叨型孩子明明已經知道了某個道理,可有的父母依舊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反復拿這個道理來說事。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嘮叨是一種反復刺激,將會在孩子的心里產生一種保護性抑制。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不想聽,有時甚至還會出言頂撞。

小貼士: 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應與對待成年人的方式一樣。當孩子犯了一點錯誤時,不要板著臉指責他,而應委婉地指出;當想讓孩子懂得某個道理時,不要反復嘮叨,而應找個最合適的時段說給他聽,增強道理的感染性。

② 審問型有的父母剛在孩子身上發(fā)現了某些不良行為的苗頭,就大驚小怪地把孩子喊到跟前,一臉嚴肅地對他們進行“審問”。在此期間,父母通常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根據主觀臆斷,把一些未知的可能性當做現實。于是,孩子通常會因為父母的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而大為惱火。

小貼士: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他們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

因此,在對待孩子犯錯的問題上,父母應抱著寬容的態(tài)度,不要捕風捉影,不要妄自猜測,給孩子一個解釋錯誤行為的機會。當確定孩子的確犯了錯誤后,免不了要批評他們。但是這時候,切記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也就是說,您該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件不好的事,而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③ 遷移型這種交流方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情緒轉移。有的父母會將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情緒和行為,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自家孩子身上;有時,父母還會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產生的怒氣,轉移到孩子們的身上。當遇到父母心情抑郁或煩躁時,孩子們無論有沒有做錯事,都會遭到大聲斥責。這種交流方式產生的后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損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親子關系惡劣。

小貼士: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樹立一個懂得忍耐的榜樣,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情商教育。無緣無故成為出氣筒,即使是個大人都會覺得難以忍受,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當父母正處于情緒低谷時,千萬不要把這些負面情緒暴露在孩子面前,以免讓孩子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中,不知不覺地步入喜怒無常、自私自利的危險境地。

④ 揭丑型有些家長總是喜歡這樣處理孩子的犯錯問題:他們喜歡在吃飯、聚會等公眾場合,當著同學和親友的面,對犯錯的孩子進行訓話,一一數落他們所犯的錯誤。家長們通常會認為這樣的教訓才能讓孩子牢記在心,殊不知,這樣做會挫傷孩子那顆希望得到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使他們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想法。不知不覺中,家長的揭丑行為便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小貼士: 如果不想徹底摧毀孩子的自尊心,那就學會不要把他的“丑事”

公之于眾吧;也不要經常拿比他優(yōu)秀的人來刺激他;更不要常把這些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的話掛在嘴邊:“看人家的孩子,多讓人省心啊。”“你怎么沒有隔壁家的孩子一半懂事呢?”……這樣的話語,往往把孩子推到與自己對立的位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