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偶讀佛經(jīng),突生癡想(2)

張東蓀傳 作者:左玉河


盡管張東蓀后來對佛教思想產(chǎn)生了懷疑,并對佛學思想進行了批評,但其受佛學思想影響的痕跡還是很大的。他懷疑和拋棄的是佛學的修煉功夫,而佛學中的哲學義理卻并未放棄。這些佛學義理,不僅對張東蓀當初從事哲學思考和研究起了啟蒙作用,而且對其后來的哲學思想也產(chǎn)生較大影響,成為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這在他1928年提出的“架構(gòu)論”宇宙觀中有所體現(xiàn)。他認為“架構(gòu)論”的宇宙觀“與佛教的宇宙觀來比較卻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他說:“以架構(gòu)言,正是佛教所謂‘因緣’或即‘緣’(梵語是paccaya)。佛教以為一切只是緣,并無實質(zhì)。所謂因緣即是關系,英文是relatedness,并且佛教于因緣和合而成的又名之曰‘集’(梵語是eamudayn)……佛教的宇宙觀以為世界只是無數(shù)的因緣互相倚靠而存在,層層聯(lián)合,好像一個大網(wǎng)。所謂‘帝網(wǎng)重重’與‘事事無礙’便是指此。這種宇宙觀和我上文所述的可謂完全相同。因為只是因緣所以無實質(zhì),因為只是架構(gòu)所以無實體。就無實質(zhì)而言,佛教謂之曰‘空’(梵語是sunnatn)。須知空并不是指‘沒有’而言,乃是說不是實體,沒有本性,不能自足。所謂‘畢竟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教說因緣所生,一切皆空。這是佛教的空論,亦名曰空宗。我上述的宇宙觀于這一點卻亦相同。以為這世界并無實質(zhì),只是一套函數(shù)而已??梢哉f是函數(shù)的(functional)宇宙觀。佛教雖是對于本質(zhì)而說空,而對于法卻又言‘有’,這亦和我主張架構(gòu)有客觀性是同一用意。所謂‘法性自爾’(梵語是dhammaniyamata),就是一切雖皆是由因緣而成,并無自性,但此因緣的方式卻常自不變??傊?,上述的那種宇宙觀與佛教的宇宙觀,其要點可謂大致完全相同。不意科學所得的與哲學所得的竟與二千五百年我們佛陀所主張的相暗合,使人真不能不佩服佛教思想的精深偉大了?!?/p>

當然,張東蓀的宇宙觀與佛教的宇宙觀還是有區(qū)別的,其不同之處就在于:“架構(gòu)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不斷進化的。他說:“其不同的關鍵所在還是由于在宇宙觀上雙方有一個要點未曾相合。這一個要點就是‘進化’的觀念?!?/p>

不僅如此,張東蓀后來在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進行研究時,曾對佛學思想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梳理。他封筆前發(fā)表的兩篇文章,恰恰是關于佛教思想的。1950年,他在《燕京學報》38期發(fā)表《中國哲學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隨后他又在《現(xiàn)代佛學》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本無與性空》,這都是很見功力的文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