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感受社會價值觀脈搏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看我們自己是怎么把孩子帶大的。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還沒見過一個小孩因為太好交際而被父母帶來診療,父母們也不會為了孩子好交際、不能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生活而煩心。然而,大多數(shù)小孩被帶來診療卻是因為他們不太說話,朋友只有那么幾個,老喜歡一個人待著——因為他們內(nèi)向。平心而論,這些孩子當中有很多的確有問題——但問題通常都不在于這些孩子。
今天的孩子大都是在群體的背景下被撫養(yǎng)長大的,從日托班到學前班再到學校,在他們的空閑時間里,我們都給他們設定了玩耍的時間,或者趕著他們?nèi)ジ徖锏男』锇閭円黄鹜?。遵循著“越多越好”的?guī)則,父母們力求介入孩子們的生活,看著他們做更多的事情。在這種道德標準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活動被監(jiān)控,發(fā)展方向被設定,活動時間被安排好——整天都是緊張兮兮的。如果一個小孩說“真無聊”,我們就認為他是想要娛樂一下。然而乏味無聊是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奏。那些不能忍受無聊和獨處的孩子們對外界的刺激上了癮,在還沒有體驗各種內(nèi)容豐富的可能性之前就匆忙選擇了某種東西填補空白。當一個孩子想逃離過度的刺激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父母們更傾向于把這看做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健康的、重新充電的方式。
等孩子上了學,他就更無處可藏了。對那些天生聰明但是沒有受到充分刺激的孩子們,學校已經(jīng)有所舉措,可是對那些受到過度刺激的內(nèi)向的人卻不曾作出任何回應。我見過有些這樣的孩子被送來接受治療。他們不是極度活躍,也不是目光茫然;他們只是覺得教室里太吵,而且感覺被那些極度活躍或者好搗亂的孩子鬧得心煩。正像我們預計的那樣,這些孩子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要是能一個人單獨學習,我就很舒服了?!庇幸粋€十來歲的孩子告訴我說她喜歡考試,因為考試的時候很安靜,大家都在自己的空間里忙自己的事。盡管成績不及格,老師還是讓她通過了考試,因為這是她打破紀錄的最好成績。然而他們卻沒有給她提供她想要的那種安靜的環(huán)境。這些被過度刺激的孩子,有的選擇了“笨班”,因為至少在這樣的班里沒那么多人;有的通過“在家學習”項目茁壯成長;有些則通過一些精神治療的渠道獲得了幫助。大部分孩子都學會了在不能獨處的時候該怎么辦,也適應了嘈雜的環(huán)境,盡管心里還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這種感覺在許多內(nèi)向的人心里都揮之不去。
上述每一條解決辦法都是有代價的。你可以放棄你的內(nèi)向,也可以保持內(nèi)向但同時把它視為心理問題去接受診斷,這兩樣取哪個更好呢?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對獨處的請求看起來好像要么沒人理睬,要么就是需送去治療。
那么如果這樣的孩子回到家后需要解壓,又會怎么辦呢?現(xiàn)在很多小孩都喜歡玩電腦或者看電視。我曾在美國兒科學會1996年的一期時事通訊里讀到過一篇文章,題為“我們是否面臨著‘網(wǎng)絡內(nèi)向’的一代?”該文暗指網(wǎng)絡制造了內(nèi)向的人,而且是一個明顯的危險產(chǎn)物。父母們聽到這樣的警告后,都很負責任地把孩子們從電腦前拉走,讓他們?nèi)ソo朋友打電話。當然了,電子游戲和網(wǎng)絡可能是不好的習慣,但是也許只有在那兒,許多內(nèi)向的孩子才能在他們安排得滿滿當當?shù)臅r間表里保留自己的一份私密與獨立。如果孩子想要獨處,也許較好的辦法就是限制他上網(wǎng)的時間,讓孩子一個人待著。
即便是那些獲得他人支持的內(nèi)向者也感覺被剝奪了某些權利。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就是這樣一個內(nèi)向的人。她聰明、有創(chuàng)造力,學習很好,她的父母也允許她可以單獨一個人待著。這個小姑娘有機會做了MBTI測試,當看到測試的結果用了些健康的字眼來描述她的內(nèi)向偏好時,她流下了寬慰的眼淚。在鏡子里看到自己以及自己身上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這種力量能壓倒一切。她看到了自己,而且很喜歡自己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