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五百銅鐸

日邊瞻日本 作者:李長聲


在報上看到一幀新華社發(fā)新聞圖片,文字說明是"巨型古銅鈴在日本展出"。古銅鈴是日語"銅鐸"的移譯,就字面來說是不錯的,因為"鐸,大鈴也"。據797年成書的編年體史書《續(xù)日本記》記載,713年7月6日大和國鄉(xiāng)人得銅鐸獻上,其制異常,音協(xié)律呂,這是日本正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銅鐸一詞。沿用千年,已成為日本考古學用語,譯之就有點多此一舉。正是為避免漢字文化圈的混亂,甚至有日本學者主張只把日本的銅鐸叫銅鐸,其他一律叫銅鈴。

圖片示人的銅鐸也并非如說明所言"是日本彌生時代的文物",實乃復制品。1881年和1962年在滋賀縣野洲町兩度出土銅鐸,共二十四個,其中最大的高約134.5厘米,為日本之最。該町便辦了一個銅鐸紀念館,陳列民俗資料,時值建館十周年,復制這個最大的銅鐸以為紀念。復制品不如實物薄,重了10公斤,令美術銅器鑄造家對高超的古代技術感嘆不已。

日本制造青銅器始于彌生時代前期。彌生時代上接繩文時代,下啟古墳時代,大致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后3世紀。大陸人通過各條途徑,特別是朝鮮半島,渡海而來,帶來稻作、機織、養(yǎng)蠶養(yǎng)豬、金屬制造等技術和知識,在九州、四國、本州三島,和當?shù)氐睦K文人一起創(chuàng)造了彌生文化。陳壽《三國志》記載的就是這一時代的"東夷倭人"。中國青銅器獨自起源,最古老的出土實物為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時間上和兩河流域不相前后。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前后,中國和埃及前后腳進入青銅時代。日本在彌生時代幾乎同時傳入鐵器和銅器,無所謂青銅時代。

1996年10月,島根縣加茂町的巖倉修筑山路時一下子發(fā)現(xiàn)39個銅鐸,大部分確定為彌生時代中期制作,震驚列島。12年前的1984年7月,在相距僅三公里的斐川町神庭荒神谷已一舉發(fā)現(xiàn)350把銅劍;翌年7月,又在7米遠之處發(fā)現(xiàn)6個銅鐸和16根銅矛,銅鐸制作年代推定為彌生時代前期末至中期中。倫理學家和哲郎在1939年以青銅器分布為依據,認為日本古代有兩個對立的文化圈,即以北部九州為中心的銅劍銅矛文化圈,和以畿內為中心的銅鐸文化圈。1970年代以來,這一長期列入教科書的學說愈來愈被考古發(fā)現(xiàn)所動搖。銅鐸迄今已出土約500個,按律令制時代的舊國別來說,出云占51個,是出土最多的地域。出云國,即地處北部九州的島根縣東部。

出云國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由此穿越數(shù)百里山谷腹地,就抵達近畿地方(京都、大阪及其周圍),那里是女王卑彌呼統(tǒng)治的邪馬臺國(也有人說此國在九州),曹魏皇帝賜予她金印紫綬。在加茂巖倉遺跡東南2公里處的古墳中發(fā)現(xiàn)銘有"景初三年"(景初是三國時代曹魏的年號)的銅鏡,大概是卑彌呼女王頒發(fā)的。銅鏡是個人權勢的象征,而銅鐸是集團宗教的祭器,不會隨葬。出云被稱作神話之國,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里記述的神話約三分之一以出云為舞臺,即所謂出云神話。其中講到出云系神統(tǒng)之祖素戔鳴尊是天照大神的弟弟,本性粗野,被趕出高天原。他在出云國斬大蛇,從蛇尾抽出一把天叢云劍,獻給天照大神。此劍即日本傳國的三種神器之一。素戔鳴尊渡海到朝鮮半島的新羅,拿來金銀木材,教人們植樹造林。神話歸神話,一向缺少堪為證明的實物,而今出云竟豁然出土了一個"青銅器王國"。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里沒有銅鐸的記載,想來那時正忙于確立天皇家統(tǒng)治的正當性,對鄉(xiāng)人獻上來的玩藝兒沒在意,不然,天皇家除了鏡、劍、玉,還會多一種更有些重量的神器。821年也曾有銅鐸出土,被附會為"阿育王的寶鐸",扯到佛教東漸上去了。銅鐸既非武事用的金鐸,亦非文事用的木鐸(振之發(fā)聲的舌是木頭的),更不是用來跳鐸舞,而是彌生人的宗教祭器。銅鐸被埋在離開人里的丘陵或山地之處,地名多帶有"神"。"巖倉"發(fā)音為"磐座",本義是神降臨時的座位。據成書于733年的《出云國風土記》所言,加茂町所屬的神原鄉(xiāng)是神財鄉(xiāng)之誤,古傳此地乃存放大神財寶的地方。想來埋藏地附近就是神圣的祭祀場所。大概到了祭日,從土中取出銅鐸,擦拭一新,或立在地上,或由數(shù)人用木棒和草繩抬著,還有些人手執(zhí)銅矛銅劍,舞之蹈之,齊聲呼號,那情景可能像現(xiàn)在日本人抬神輿。祭過之后再恭恭敬敬地掘坑埋藏。由于宗教意識的演變,或者天災、戰(zhàn)亂,或者知道埋藏地點的人死亡,許多祭器便留在了地下。

銅鐸是扁型,頂上有鈕,有點像中國盛行于東周時代的鐘轉,而兩側有鰭。一般認為銅鐸的祖型是朝鮮小銅鐸,那是一種懸掛在馬頸下叮當作響的鈴。但我想,銅鐸并非小銅鐸的發(fā)展,當初就是為祭祀而制造。渡海而來的人們不僅帶來了農耕和金屬,使當?shù)赜刹烧獫O獵變?yōu)樯a,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帶來了他們在故國習以為常的文化、信仰及其儀式。而土著一定像接受稻作一樣接受相應的文化信仰,和本地的傳統(tǒng)相結合,祭祀活動不再過于原始。工匠或有些手藝的人憑著對故國青銅器的記憶,與當?shù)厝撕献?有力不從心之處,也有忘卻和簡略,當然也會有變通和發(fā)揮,制造出別具特色的銅鐸。那上面能看見中國青銅器流云紋的強化和饕餮紋的簡化。一些銅鐸上繪有線條畫,空中飛的蜻蜓,地上跑的鹿,海里游的龜,以及一種弓背高腳的小動物(我覺得是豚,這種形象在瘦弱的小豬身上看得見),表示著祭祀與生產、生活的關聯(lián)。一開始制造的銅鐸比較小,只有20來公分,隨著生產發(fā)展,技術提高,材料增多,銅鐸越做越大,以至有滋賀縣野洲町出土的那般巨大。這個銅鐸收藏在東京的國立博物館,因長埋地下,綠銹斑斑。至于新復制的銅鐸,光華亮麗,那才是當年彌生人作為祭器膜拜贊頌的神圣狀態(tà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