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日本史學家家永三郎)
一周前,僑居大阪的朋友發(fā)來一紙傳真,說剛才收到家永三郎的明信片,糾正她日語助詞的誤用,一半是家永先生手筆,另一半由家人代寫。朋友感慨:不忍再給老人家去信,以節(jié)省他復信的氣力,延續(xù)那高潔的生命。我讀了,心有戚戚焉。不意,今天在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家永三郎于2002年11月29日溘然長逝。我沒見過這位長者,好幾個朋友都說過帶我去拜訪,但同住東京城,卻一再拖了下來。丟下報紙,飛車去附近的圖書館,把館藏的七、八種家永三郎著作都搬到桌子上,這只是他一生著述的小部分(上世紀末巖波書店刊行《家永三郎集》,計16卷),已足以令我又肅然面對一位偉人。
家永三郎35歲時獲得日本學士院恩賜賞,還曾給皇太子(當今天皇)講授日本史。1945年受文部省囑托,編纂歷史教科書《國家歷程》。1952年獨自編寫高中歷史教科書《新日本史》;據(jù)說以一人之力編寫教科書在日本空前絕后,足見其學識賅博,又極有自信。這部教科書原稿被文部省審定得"遍體鱗傷",修改之后第二年合格。此后十余年間,修訂版經(jīng)常不合格,批語是"把戰(zhàn)爭寫得太陰暗,要寫國民拼命支持戰(zhàn)爭的光輝形象","對民族愛得不夠",把"'侵略'這種用語換成不含有價值判斷的'武力進出'","731部隊的事寫進教科書為時尚早,全文刪掉",等等。1965年(當過東京教育大學校長的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這一年獲得諾貝爾獎金),家永忍無可忍,狀告政府,"審定違反了保障學術和表現(xiàn)自由的憲法",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要求賠償損失。這場官司發(fā)展為左翼運動,為他始料所不及,而不改初衷,耗費半生,恐怕就惟有他那樣的執(zhí)拗才做得到。物理學家、隨筆家寺田寅彥等文化人恣意譏諷:怕審定就不要寫嘛。家永則明言:"之所以訴諸法律,勝敗是次要的,我想讓國民知道如此可怕的權力統(tǒng)治正通過審定在施行,對簿公庭最有效。另外,也有益于讓多數(shù)人覺悟權力不可以踏進精神價值的世界。"1974年他無視那些妄下雌黃,把書稿公諸于世,就叫作《審定不合格日本史》。
各國有各國的國情,教科書制度各行其是,大致有國定制(如韓國)、審定制(如德國)、認可制(如法國)、自由制(如英國)。日本自1947年廢止國定制(由國家編寫,全國學校統(tǒng)一使用),采用審定制,即小學、中學、高中的教科書由民間編寫,主管教育的文部大臣審定其內(nèi)容,合格者才允許當教科書使用。家永興訟,并非請法院來裁決學術上孰是孰非,核心是伸張這種審定制度違反了憲法和教育基本法,不容許國家借權力干涉教育內(nèi)容。雖然先后三次提訴均以敗訴而告終,但長達32年的法庭斗爭喚起社會對教科書問題的普遍關心,極大影響了教科書內(nèi)容的取舍,使審定基準也有所修改,顧及了周圍國家的感受。1997年最高法院對家永三郎第三次提訴作出終審判決:文部省審定意見要求刪除"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等四項記述為濫用審查權,屬于違法,責令國家賠償40萬日元。當此前后,世界風云染蒼染黃,右翼保守派紛紛跳出來攻擊現(xiàn)行歷史教科書,說"戰(zhàn)后的歷史教育被否定日本的馬克思主義史觀和東京審判史觀所控制,必須克服這種自虐史觀",也動手"編寫新歷史教科書"。家永笑談這一股濁流泛起是教科書訴訟帶來的副產(chǎn)品。
家永三郎研究日本思想史、文化史的方法取實證主義。教科書訴訟是一場把歷史的真實告訴下一代的思想運動。說到日本歷史,至今仍有人拿荒誕神話作為日本歷史出發(fā)點,而家永早年編寫《國家歷程》就已從石器時代寫起,給歷史以客觀的真實。歷史不是故事,也不能用各自的感情來記憶。記得有一位中國小說家為國人寫"日本留言",說"家永三郎取道清潔,也毅然辭去了大學教授之職",就純?nèi)皇切≌f筆法。事實是家永三郎在東京教育大學(今筑波大學)執(zhí)教20余年,于1977年退休,獲名譽教授稱號,當了一輩子國家公務員。他夫子自道,畢生為史實而戰(zhàn),為人是不通人情世故的"木石漢",恐怕誰給他個人的歷史編故事他也不會買帳,即便送上一盆萬年青。
家永三郎是戰(zhàn)斗的自由主義者。他說:歷史曲曲折折地發(fā)展過來,在于總是有吶喊正義的少數(shù)意見。他以少數(shù)派為榮,在這個壞時代活下去。任何迫害也不能改變他的學說。大阪朋友對先生的謙遜敬佩不已,說他時常為自己不懂外文而抱憾,對一個用不好日語助詞的中國人晚輩也表示羨慕。我想:偉大人物一定很清楚自己的偉大之處,只是他并不拿了那偉大去攀比凡庸,而是比較別人的偉大,就比出了謙遜。
坐在圖書館里亂翻了一氣,書堆里恍如浮現(xiàn)這位骨頭最硬的日本文化人的面影。艱澀的學術論文和社會評論之外,家永三郎還寫了一部浪漫的小說《真城子》,"藉一個美女的悲劇生涯寄托了內(nèi)心的呼喊"。扉頁有兩行題記,是從日本凈土真宗開山祖親鸞的著述中轉引的經(jīng)文:高原陸地上不長蓮花,卑濕的淤泥里才長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