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孩子做到“及時應答”(2)

里的家教智慧 作者:木紫


 

2.讓孩子品嘗后果

過于抽象的道理孩子是不愿意聽的,他們更相信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所以,讓孩子嘗嘗苦頭,要遠遠勝過對孩子講一大堆的道理和進行永無休止的說教。

郝明嘉擺弄著手里的蝴蝶劍的時候,媽媽正在把炒好的菜往餐桌上端。媽媽喊郝明嘉吃飯,郝明嘉正玩在興頭上,沒答應媽媽。媽媽走近一點又喊了一聲,郝明嘉說:“知道了!”但是人還是沒有動。

半個小時后,父母吃完了飯,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郝明嘉還在玩。大約到晚上8點鐘的時候,郝明嘉餓了,去冰箱里找吃的。但是冰箱里空空如也,沒有任何可吃的熟食。

郝明嘉沖著媽媽嚷:“我沒吃飯呢!我餓!”媽媽很嚴肅地說:“吃飯的時候喊了你幾次,你不動!現在餓了,沒飯了!以后還這樣到點不吃飯,就得餓肚子!”郝明嘉不說話了。

孩子做事情比較隨性,預想不到事情的后果,所以會做出一些違背規(guī)則的事情。當孩子違背規(guī)則的時候,相對低調而嚴格的懲罰,會讓孩子懂得規(guī)則是不可以違背的。

3.行動上不遷就孩子

我們喊孩子,孩子不答應,不要走到孩子面前和孩子說話,更不要對著孩子笑。這樣容易減家長的威風,長孩子的氣勢。你喊孩子,孩子不答應,就把想說的話放一放,保持沉默。過一會兒,孩子一定會湊上來,問你:“媽媽,剛才你喊我做什么?”你只需回答:“不想跟你說了!”

家長越不說,孩子越好奇,越想知道,下次他就會注意。小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家長板起面孔,不理睬孩子,孩子會因為家長的生氣而害怕,下次就不敢這樣做了。

4.家長要及時應答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多次模仿之后,孩子便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當孩子喊家長的時候,家長不能及時應答,孩子很快就學會了。于是,當家長喊孩子的時候,孩子就不能及時應答家長。其實,孩子的不良習慣是跟家長學的,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5.重視“第一次”不應答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家長控制住孩子第一次的不良做法,煩惱就會減少。小孩子做錯事,往往是因為是非判斷力差,不知道這是錯事。稍大的孩子,是因為對錯誤的警惕性不高,不認為這么做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

當第一次發(fā)生孩子不應答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在第一時間制止他。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媽媽喊你,你不答應,是不對的!這樣媽媽會生氣!”“小孩子要尊重大人,當大人喊的時候,要及時應答!”“你不應答媽媽,是在傷害媽媽的感情!”這樣,孩子就會重視應答這回事。

6.告訴孩子怎么應答

當孩子做某些事情,在生活中找不到范本的時候,他有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為了防止孩子不知道怎么應答,家長有必要詳細地告訴孩子,當父母以及家里的其他長輩喊他的時候,他要放下手上的事情,迅速走過去,站到對方面前,聲音洪亮地問:“您找我有什么事?”如果距離較遠,可以一邊答應一邊走過來。

養(yǎng)成習慣后,即使同學、朋友喊他,他也會表現得很有禮貌。無論是誰,一旦感受到孩子對他的重視,就會更加尊重孩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