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者說著說著也可串上許驥這書的核心。許驥這書之特別,是不止訪問了十位香港文化人,還替他們各自配對了一個議題,計有“蟻族”、“粉絲”、“蝸居”、“考研”、“富二代”、“剩男剩女”、“拆遷”、“創(chuàng)業(yè)”、“微博”等。年輕的許驥熱血方剛,他關心社會問題,企圖以香港的城市化經(jīng)驗,向香港有識之士取經(jīng),來給內(nèi)地城市正在發(fā)生的奇難雜癥把脈斷癥,這份期許與心意,從《同胞,請淡定》這書名可以得知。他當然也明白即便是香港曾經(jīng)歷過的問題,時空不同,歷史軌跡有別,問題也就完全不同了。一如理想主義的失落,香港興許也沒啥理想,但跟內(nèi)地的變化又自不同。又如“反城市心態(tài)”,香港早年亦曾出現(xiàn),但跟內(nèi)地幾十年間由大規(guī)?!胺闯鞘小保幌伦幼兂扇鎿肀С鞘械囊话侔耸绒D(zhuǎn)向,不可同日而語。也有人說中國短短幾十年經(jīng)歷了外國的幾百年,沒完全現(xiàn)代化便徑直走入后現(xiàn)代了。如此看來,經(jīng)驗的借鑒不僅是前行后發(fā)的次第問題,還是時空壓縮、轉(zhuǎn)換而生出無限扭曲變形之事。中國城市是世界突異的變種,想來置身其中的城市人也無可幸免。而且,單看以上議題名字,一如在香港大行其道的“80后”,不少都是肇出內(nèi)地,自北而來的。說以香港經(jīng)驗來讓內(nèi)地同胞少安毋躁,其實這書所言,也值得香港人“淡定”一番。
觀照城市的眼光有很多,許驥顯然是帶著強烈問題意識來關切內(nèi)地城市發(fā)展的。有趣在訪談之中,被訪者不時會把先設的“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轉(zhuǎn)化、有距離地審視,譬如“蟻族”不是問題而可能是一種現(xiàn)象,“富二代”不是問題而可能是一種標簽,粉絲本質(zhì)其實是媒體操弄問題,等等。如是者,在容許不同觀點交鋒、轉(zhuǎn)換或回返話題、邊說邊探討,提出觀點但不一定作結論的開放對話中,我們看到議題的多面性或多層次。同一個被熱話的議題,可能是社會問題,可能是新現(xiàn)象,可能是偽概念,可能是固有事物的新命名,可能是媒體生產(chǎn)的消費符號。我不是說所有東西混同為一而再無社會問題需要正視,而是,情況往往比想象中更糾纏不清,即便是一些明顯的社會問題,知識分子認為理應解決,落入市場機制卻可能是不可多得的“資本”。究其實,我們的城市,根本就是需要以壓力、焦慮、問題來運作的,越是“城市”越精于此道。去到一個極端,甚至可以說,問題是有待制造多于有待解決的。城市表面常常擺出化解問題之姿,但與此同時催生了各種城市需要(諸多心靈治療師、life coach、社會專家等)。另方面,一個被熱議的題目是不是問題,往往也去到?jīng)]有”本然”可溯的地步: 第二輪的媒體再現(xiàn)僭越界線成為真實本身——如布什亞說到的先有藥才有?。ìF(xiàn)代精神科藥物不少如此);同理,如果媒體說“剩男剩女”有病,在大眾接收中卷起這病感風暴效應,那它就是病了。不同市場力量自會參與其中,一邊提出解決之道一邊延續(xù)生病的周期,直至它降溫而由其他狀若現(xiàn)象/問題/標簽的東西取代。生生不息,連病痛也是生機,這也是城市人的精神特質(zhì)之一。
是為序。祝許驥此書成功。
2011年8月8日于清水灣
潘國靈,香港小說作家、文化評論人,為多份刊物撰寫專欄,并為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兼任本科及碩士課程講師。著有小說集《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文集《愛琉璃》、《你看我看你》,及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象》、《王家衛(wèi)的映畫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