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話”決不僅僅是孩子的事(2)

好媽媽是最好的老師 作者:晨曦


解開孩子的“心結”

兒童的意識發(fā)育和語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距離。他們用得最多的表達方式是聽話或不聽話,順從或反抗,歡笑或哭泣。父母不要簡單地認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孩子聽話,而一定要從孩子的各種表達中,聽出孩子的心思;還要想辦法引導他們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

麗文說,孩子有時候的想法也很多,家長要是沒有耐心問清楚,就會給孩子的心里抹上陰影。有一次,麗文的隔壁兩口子吵架,孩子的媽媽氣得跑回娘家了,孩子每天都在家哭。妞妞好幾次聽見隔壁家的孩子哭,就問麗文,孩子為什么哭啊。每次妞妞問時,麗文就說孩子可能想媽媽了吧。

一天下午,麗文帶著妞妞回家,正好看見隔壁的男鄰居帶著孩子在院子里玩。妞妞到家里就哭了,半天不說話就是哭泣著,麗文問了幾次,妞妞才一邊哭一邊說:“毛毛的媽媽不回來了嗎?”麗文心想可能是剛才看見隔壁的毛毛和爸爸,而沒有看見毛毛的媽媽,可是也用不著哭啊。麗文說,毛毛媽媽過幾天就回來了。妞妞還是問,過幾天啊。麗文說,這個媽媽也不知道啊,再過一兩天吧。妞妞就又問,毛毛媽媽不要毛毛了嗎?妞妞的話讓麗文摸不著頭腦,妞妞看起來又委屈又惶惑。麗文說,怎么不要毛毛了啊,一兩天就回來了。

麗文哄了哄妞妞,看著妞妞不哭了。毛毛媽媽過幾天就回來了,還會帶著毛毛來咱家玩??涉ゆs說,不喜歡毛毛了。麗文很奇怪,妞妞平時和毛毛關系很好啊。麗文就問妞妞:毛毛和你玩得很好啊,為什么不喜歡毛毛了?

妞妞說,他不好,他媽媽不要他了。麗文很奇怪妞妞的想法。在妞妞的眼里,是因為毛毛不好,他媽媽才不要他的。妞妞接著說,我以后再也不騎車了。

麗文又很奇怪,即使不和毛毛玩,和自己的車子有什么關系啊。麗文就問:“你不喜歡車子了嗎?”妞妞點點頭?!盀槭裁窗??爸爸給你新買的啊。”“和毛毛的一樣的,我就不騎?!辨ゆず軋詻Q的態(tài)度。

麗文似乎有些明白妞妞的想法了,毛毛的童車和妞妞的一樣,連顏色也一樣。毛毛媽媽不在家,是和毛毛有關。妞妞覺得,她的車子和毛毛的一樣,以后媽媽也會不要她的。麗文撫摸著妞妞的頭,安慰妞妞,毛毛的媽媽只是這幾天不在家,不關毛毛的事,也不關毛毛車子的事。

在孩子的眼里,一個小小的事物,他都會想到很多。他的世界里也有喜怒哀樂,不要忽視孩子的這些想法。家長們要學會聽懂孩子的這些“喜怒哀樂”。假如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認真理解他在說什么,胡亂地哄孩子一氣或訓兩句,孩子的心結解不開,他會有多長時間的苦惱和不安啊。

做個“聽話”的家長吧

有一位媽媽給我說,她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她的兒子五歲了,在幼兒園里不怎么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只有一個叫蒙蒙的小女孩和他玩,要是蒙蒙哪天不去幼兒園,他就會自己坐在小板凳上一整天不說話,看著其他的小朋友玩??墒腔氐郊?,兒子總是喜歡纏著她,讓她講故事。這位媽媽說,你說我累了一天了,哪有勁兒給他講故事啊,還有那么多家務活要做。我一講故事,他又要我陪他玩“開車”。

我就問她,你怎么對孩子說的。

這位媽媽說:我還能怎么說啊,我就說媽媽一會兒陪你玩,可是孩子又不肯,膩在我身邊,不停地哼哼。我終于忍不住了就總是說:“玩,玩,玩,你就知道玩!你不看媽媽忙成這樣!煩不煩人!”她接著說,孩子現(xiàn)在每天抱個小游戲機玩,也不纏著她了,可是叫孩子吃飯,孩子總會說:“你煩不煩人!”

這個孩子學會了媽媽的“話”來反駁媽媽。生活中許多家長類似司空見慣的做法,并不一定正確,背后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聽話”的問題,這仿佛是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媽媽們總是說自己多么地愛自己的孩子,可卻經(jīng)常向孩子提出“聽話”要求,并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其實這在骨子里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媽媽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她們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但在孩子眼中,她們只不過是些“不聽話”的媽媽。

做一個“聽話”的媽媽絕不是對孩子言聽計從,不能突破道德底線。對于孩子那些沒有禮貌的發(fā)號施令,沒完沒了的交換條件,粗魯無禮的話語,一句也不能聽,否則就是縱容?!奥犜挕迸c縱容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概念?!奥犜挕钡膶嵸|是如何理解兒童,如何平等對待兒童;縱容只是溺愛?!奥犜挕迸囵B(yǎng)的是具有民主氣質的公民;縱容只能造出一個頤指氣使的“小暴君”。家長們并不是不愿平等地對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對自己的權威意識產(chǎn)生警覺,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權威的角色。哲學家弗洛姆批判權威主義倫理學的觀點,他指出在所謂的權威倫理學里,服從是最大的善,不服從是最大的惡,要是有反抗就是不可寬恕的罪行。

生活中,我經(jīng)??吹?,一些非常自以為是,也就是偏執(zhí)的人,我想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較長的必須服從于他人意志的生活,個人的意愿不斷受到壓抑。這是童年時代的環(huán)境給他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一生難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這種偏執(zhí)又施行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又在孩子身上留下偏執(zhí)痕跡。哲學家盧梭在著名教育讀物《愛彌爾》里認為,當兒童活動的時候,家長不要教孩子怎樣地服從人;同時,在家長給孩子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孩子學會役使人。要讓孩子在他的行動和家長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自己的自由。

家長是孩子第一位老師,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繩索,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淀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fā)展為一種偏執(zhí)。

這里,我想說,家長和孩子都不要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對方,都要做“聽話”的人。而家長作為強勢者和主導方,是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想有個“聽話”的好孩子,那么在孩子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