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三種“人性論”的幸福觀

幸福在哪里 作者:田秋


在不同專家千百年來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關于幸福的觀點大致歸納成幾類。這并不是絕對的區(qū)分,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對幸福來源的不同認識。

(1)建立在“自然人性論”基礎上、趨樂避苦的人生幸福觀

自然人性論者所追求的“幸?!保撬麄円庾R中的現實感官幸福。自然人性論者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自然物欲情欲是人的本性,“一生沒有飲宴,猶如一條長路沒有旅店一樣?!?/p>

啟蒙時期的自然主義人性論,針對中世紀封建禁欲主義,大力宣揚世俗感性幸福,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趨樂避苦,應當肯定人在任何時候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合理性。

自然人性論肯定人在自然屬性方面的需要,把感性快樂和幸福統(tǒng)一起來,有助于清除禁欲主義的束縛,在理論深層上肯定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滿足是道德和幸福的基礎。然而,“趨樂避苦”感性幸福原則在強調肉體快樂時,也混同了人與動物的本性。

(2)建立在“理性主義人性論”基礎上的理智幸福觀

理性主義者從人和動物的區(qū)別之處認定:是否具有理性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因此,在理性指導下,過一種有節(jié)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成為理性主義人生觀和幸福觀的基本格調。

與自然主義相反,在理性主義者眼中,人的感性欲望、肉體感官需求是低級的,而人的精神、理性才是高尚的。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隸。

一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享受,追求精神的快樂。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恰恰就在于從肉體的情欲束縛中解脫出來。理性對欲望是一種調控引導或合理啟動。正確的幸福觀的作用旨在使理性對欲望進行合理規(guī)范和引導。

應當看到,理性主義人性論的幸福觀中,含有一種人性自我覺醒的升華,含有對人類理想生活的有益引導。正因為如此,以理性調控情欲,過一種節(jié)制有度的生活,歷來被人類思想家普遍崇尚,成為人類一種主流幸福觀流傳下來,并滲透在社會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之中。

(3)建立在“社會人性論”基礎上的德性幸福觀

“社會人性論”主張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生的價值及其幸福存于人們通過人生活動而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積極作用。

個人的人生價值和幸福究其實質是個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問題,不能離開這種關系孤立、抽象地談論人生價值和幸福。孤立的個人是沒有什么價值和幸??裳缘模瑐€人的人生價值及其幸福只有在與社會的關系中才能存在和體現出來。

同時,隨著社會發(fā)展,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個人的活動、價值實現和幸福實現也越來越依賴于社會的進步和共同體的發(fā)展。只有把個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眾的利益幸福結合起來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生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