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呼圖克圖,也是清朝皇帝冊封的大活佛,八世達賴?yán)飼r由清朝委任為西藏噶廈政府?dāng)z政。羅登協(xié)繞呼圖克圖,明朝時噶舉派僧人扎巴江措創(chuàng)建的活佛世系,其主持的香堆寺有屬寺32座,均分布于察雅,僧眾多時有3400余人。此外還有龐球呼圖克圖,噶舉派著名圣者米拉日巴的徒弟桑吉溫于1277年建類烏齊寺,世襲寺主十三代后改為轉(zhuǎn)世活佛,于第三世時受明朝嘉靖皇帝呼圖克圖封號,統(tǒng)領(lǐng)類烏齊。
這大大小小的活佛,與大大小小的土司互為唇齒關(guān)系。像德格土司這樣的旺族就有長子為僧、次之為谷的慣例,如果是獨子則要兼領(lǐng)僧俗職務(wù),目的都是為了延續(xù)和擴張家族的領(lǐng)地和利益。
當(dāng)然,這種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格局,在促進宗教極大發(fā)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的積極傳播。著名的德格印經(jīng)院,就是十二代德格土司修建的。而昌都地區(qū)的印經(jīng)、醫(yī)學(xué)、歷算、手工藝和民間歌舞藝術(shù)的極度繁榮,都跟土司的強盛和宗教的發(fā)達密不可分。
瀾滄江頭,那些一去不返的秘密往事
時光在眼前流逝,陽光在眼前老去,遠處天際已泛出晚霞的色彩。我不能再在快餐店里傻坐下去了,不管他什么時候回來,不管他還回不回來。
跟服務(wù)生打聽昌都值得一去的地方,他的回答很簡潔:“瀾滄江廣場,昌慶街?!?
來到昌都,聽說瀾滄江與這里的淵源已經(jīng)很意外,竟然還有廣場,一定要去走走。出了店門,馬路斜對面就有一個偌大的廣場,地廣人稀,除了一座刻著銘文的大理石碑,中心聳立著一根石柱,柱的頂端有一只大鵬鳥。大鵬金翅鳥是藏民族的圖騰之一,地位類似于漢民族的龍。石碑上的銘文告訴我,這個瀾滄江廣場,是由天津援建的。由內(nèi)地援建的項目和工程在西藏各地都能見到。
廣場西邊,便是昂曲與扎曲交匯的地方,也是瀾滄江的正式起點。廣場邊修建了兩層觀景長廊,除了人氣寥寥的茶座,實在無景可觀。昂曲與扎曲同是兩條湍急和渾濁的河流,不像重慶朝天門嘉陵江與長江匯流處動靜對比、渾清對照那樣明顯。河岸除了人工防護工程,便是一片亂石灘。此情此景,實在難以讓人將這里的瀾滄江與后來風(fēng)景如畫的瀾滄江(湄公河)聯(lián)系到一起。
百無聊賴地在一個空置的茶座坐了半天,緋紅的霞光染紅了瀾滄江遠去的方向,一個在河灘邊徘徊的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定睛看了許久,我懷疑那正是我等了大半天的老玖。
小心翼翼走過河灘亂石,巨大的流水聲在耳邊轟鳴。那個讓我等得萬般無奈的身影背對著我,我靜靜地立在他身后。他驀然回首,木然的臉上竟然掛著淚痕,見到我,尷尬中扯著嘴角笑了笑。
一個我無法想象的憂傷故事,已經(jīng)在我無聊的等待中發(fā)生。眼前野牦牛心里的傷,我不敢輕易觸碰。我也扯嘴笑了笑。跟他一樣,笑得一定比哭還難看。他顯然無法直面我的關(guān)心,又扭過頭去,伸手草草地擦了擦臉。“沒事,走吧?!彼麊≈ぷ诱f。
也許,一天前那個“暫時的秘密”就此成為永遠的秘密。我不想過問,也不敢過問。人生有什么樣的事不能像眼前這河水,一去不返呢?
強巴林寺拜見大活佛向巴克珠
強巴林寺的歷史與“生意”
離開瀾滄江廣場,馬路斜對面就是昌都城里最值得一去的昌慶街。從街口立著的牌坊下過去,是一條由若干層平臺組成的寬敞街道,古樸中透著藏族風(fēng)情。兩旁的街市跟其他城市區(qū)別不大,唯有不少有民族特色的商店和商品格外引人注目。除此,就是身著絳紅色僧袍的喇嘛三三兩兩擦肩而過。老玖告訴我,他們來自強巴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