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為什么敗給了美國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更重要的是,格林夫人的種植園里有位風險資本家,正如惠特尼隨后在信中描述的那樣: 

我無意中想起這個問題并在腦海中構思了一個機器的圖紙,我將它告訴了米勒(他是位值得尊敬且擁有不動產的人,也在格林家小?。?。他對這個圖紙很滿意,說如果我想著手去做并試驗它是否管用,他愿意承擔所有的費用。我除了時間外,什么都不會損失。如果我成功了,我們就平分利潤……

當然,這機器成功了。惠特尼簡潔而又優(yōu)雅的機器在整個美國南部被迅速應用。好消息是,在此后的8年里,美國棉花產量增長了25倍,到1820年,這一數(shù)字為90倍。壞消息是,伊萊·惠特尼的軋花機使美國南部生產棉花的奴隸種植園變得更加團結,其作用超過其他任何單一因素。對種植園主來說,只要有它,就是好事。對那些被買賣、被喂養(yǎng)、被鞭笞、被捕獲以及聽小提琴演奏的男人和女人來說,它的結束才是件好事。

競爭何在?

我們不得不問,競爭何在?尤其是競爭跟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何在?為什么這些18世紀末在棉花產量方面還領先世界的國家會被美國遠遠拋在身后?

正如圖2-1所示,剛開始,當美國的棉花產量劇增時,其他國家的棉花產量依然相對穩(wěn)定,因此美國的生產者并不是靠低成本和高產出打敗對手的。相反,對于較為古老的產棉國來說,它們的生意一如既往的好,但是一如既往的并不一定是完美的。

新的紡紗機械和迅速擴大的消費群體使英國對棉花的需求呈現(xiàn)出爆炸式的增長。這并不是穩(wěn)定的需求增長,而那些古老的產棉國的棉花收入也不是在逐漸地減少。英國工業(yè)革命在棉花的故事里就是一道“閃電”,它像軋花機、棉子象鼻蟲或黑奴解放運動一樣改變了一切。1860年,英國每年消耗的棉花超過10億磅,這比除美國外的世界棉花產量的總和還要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