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全球發(fā)生了一系列經濟危機。危機的導火索,可以說是林登·約翰遜執(zhí)政時為越戰(zhàn)進行的通脹融資,以及“偉大社會”福利開支項目。不過,其他國家,像英國、意大利、法國,乃至德國也都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包括通貨膨脹、暗殺活動以及極左翼和極右翼恐怖主義活動。1971年國際貨幣制度的崩潰給資本主義2造成了致命一擊,當時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下令單方面關閉美國財政部的“黃金兌換窗口”,隨后1973年阿拉伯國家宣布石油禁運,致使油價上漲了四倍。后果十分致命,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大量人口丟了飯碗,這就是所謂的“滯脹”,一種前人未曾見過的經濟疾患。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全球遭受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資本主義再次陷入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困境當中:要么變革,要么滅亡。
此次滯脹廢墟當中誕生了資本主義3(第三代資本主義)。這一時期自1979年6月瑪格麗特·撒切爾當選英國首相開始,不久之后,羅納德·里根于1980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tǒng),1981~1982年,前美聯(lián)儲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利用貨幣主義政策控制通貨膨脹。激發(fā)這一偉大轉折的靈感來自米爾頓·弗里德曼和他的“貨幣主義學說”在芝加哥大學的信徒們。“貨幣主義”和其他“新古典”經濟理論密切相連,貨幣主義喚醒了人們對自由競爭市場的假定。人們認為,如果不受政府干涉,市場總能保持資本主義經濟有序運行,并能創(chuàng)造有效合理的成果,如經濟穩(wěn)定和充分就業(yè)。
現(xiàn)代正統(tǒng)經濟學說認為,20世紀70年代大通脹的根源是寬松的貨幣政策,而美國總統(tǒng)約翰遜和尼克松增發(fā)貨幣為越戰(zhàn)籌款以及制訂“偉大社會”福利計劃,更是給通貨膨脹火上澆油。英國、意大利、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遭受的打擊更為慘重,這些國家不斷受到通貨膨脹、工人運動、學生起義以及極左和極右翼勢力制造的政治暗殺的困擾。因此,把20世紀70年代的資本主義危機解釋為單純的貨幣政策失誤,是很幼稚的做法。除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金融問題以外,此次大通脹和政府主導的凱恩斯資本主義的崩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較為保守的觀點是,造成這場危機的重要推手包括高額賦稅,政府過于自負以致扼殺了私有產業(yè)的發(fā)展,激進的工會從政府手中得到了權力。十分諷刺的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也提到了幾個相同因素,特別強調了階級矛盾和不斷興起的工人運動引發(fā)的收入再分配問題。的確,準確地說,大通脹只是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資本主義衰敗的表象,而不是癥結所在?,F(xiàn)在的經濟學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完全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取決于央行發(fā)行的貨幣量。但是,貨幣擴張之所以造成20世紀60年代末的通貨膨脹而非前20年里快速增長的就業(yè)率和實際產量,還有深層的政治社會原因。
戰(zhàn)后凱恩斯學說主張的充分就業(yè)政策埋下了禍根。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工資和利潤分配問題,自然會造成勞資間的緊張關系,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的經濟制度,對于調節(jié)失業(yè)或失業(yè)恐慌有重要作用。20世紀60年代末,戰(zhàn)后那代工人沒有經歷過大規(guī)模失業(yè),對大蕭條也沒什么印象,這就造成工人運動加劇,勞資矛盾激化。在當時的經濟制度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心是保證充分就業(yè),所以企業(yè)相信,為了緩和工人運動和示威游行,政府會印刷足夠的紙幣來支付工人的工資。因此通貨膨脹的發(fā)生在所難免。斬斷通脹螺旋、恢復勞動市場秩序的唯一途徑,就是政府拋棄充分就業(yè)政策,讓上百萬的工人失業(yè),而這也正是1979年后的情況。
1943年發(fā)表的一篇經濟學論文很有先見之明地預言了凱恩斯充分就業(yè)政策的自我毀滅。文章的作者是波蘭經濟學家米哈爾·卡萊茨基(Michal Kalecki),卡萊茨基曾在劍橋和牛津大學同凱恩斯合作,共同研究解決資本主義失業(yè)危機的理論。但卡萊茨基認為,這種理論本身將導致一場由工人暴動和通貨膨脹引發(fā)的新危機。通脹危機繼而迫使資本主義制度再次革新,經濟理論也會根據(jù)新資本主義制度延續(xù)的要求,進行回顧式調整:
政府知道如何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保證充分就業(yè),這種假說是荒謬的……永久充分就業(yè)制度下,“炒魷魚”就失去了維持紀律的作用。持續(xù)的充分就業(yè)會造成社會政治變動,給企業(yè)領導者帶來不利影響……工人階級的自信心和階級意識不斷膨脹。要求漲工資和改善工作環(huán)境的罷工會造成政治緊張……大選期間,就業(yè)壓力會達到頂峰,政府就要在大選前創(chuàng)造出經濟繁榮的景象。工人失控,工業(yè)巨子急于“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大企業(yè)和食利者組成了一個強大的集團,這些人可能會找一個或多個經濟學家去鼓吹經濟環(huán)境明顯很不健康。
這個被找來“鼓吹經濟環(huán)境明顯很不健康”的經濟學家就是弗里德曼。資本主義2向資本主義3過渡的過程和卡萊茨基預見的一樣。撒切爾–里根政治革命和經濟理論界的貨幣主義革命同時爆發(fā),兩者顛覆了人們對凱恩斯倡導的積極政府的信念。和前兩種資本主義類似,這個新時代大致可分為四個子時期:
資本主義:1979~1983年,早期貨幣主義及工會沖突。
資本主義:1984~1992年,沃爾克和格林斯潘,撒切爾–里根經濟繁榮。
資本主義:1992~2000年,大穩(wěn)健時期。
資本主義:2001~2008年,格林斯潘和小布什領導的市場原教旨主義。
這個階段從1979年的撒切爾主義開始,30年后結束于2007~2009年的經濟危機。隨著資本主義3的滅亡,一種全新的資本主義形式破繭而出,既和上一代資本主義密切相連,又和前者區(qū)別明顯,新一代資本主義即將成為新的主宰。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我們即將討論的問題是,資本主義4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在新的政治經濟背景下繁榮發(fā)展。不過在研究新一代資本主義生存和發(fā)展的問題前,我們先來仔細探討一下前幾代統(tǒng)治制度滅亡的原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