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房地產:金融發(fā)展趨勢(6)

資本主義4.0:一種新經濟的誕生 作者:(英)阿納托萊·卡列茨基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房價上升期的大部分時間,信貸民主化的基本影響是良性的。金融革命推動了全球化,而全球化進程使各國更加富裕和穩(wěn)定,也使經濟發(fā)展的利益惠及世界上許多最貧窮的國家。在發(fā)達國家中,特別是美英兩國,信貸增加幫助它們擺脫了將近20年的經濟衰退,消除了階級斗爭,使得普通人也擁有了一些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許多人現在不再沿襲父母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更平衡地安排收入和消費。

當然,資本和信貸的分配也出現了一些重大錯誤。市場力量將投資引向位置錯誤、價格錯誤的房子,將借貸引向沒有能力償還貸款的民眾。但市場總會犯這樣的錯誤,經過反復試驗,錯誤會糾正過來,雖然給一些公司、金融機構和輕率的借款者帶來嚴重損失,但對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并不會造成永久破壞。

那么到底是哪里錯了呢?答案很簡單,危機爆發(fā)后也曾一度受到關注,但這個答案值得更多關注,那就是“樹高不過天”。雖然本章討論的撤銷管制、全球化和成功的需求管理將借貸推高到前幾十年的正常標準之上,這是十分合理且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著借貸可以永遠增加下去。即使將世界經濟中健康的新趨勢考慮在內,總有一天,債務負擔也會變得不可持續(xù)。如果這時泡沫仍舊膨脹,那么之后泡沫必然會破裂。

那為什么在泡沫破裂之前,銀行人士和監(jiān)管者不停止借貸呢?究其原因,部分是因為銀行家和決策者已被貪婪、傳統(tǒng)的觀念和游說蒙蔽了雙眼和內心。但主要原因是艾倫·格林斯潘常講的一句話—沒人知道謹慎借貸的界限在哪里,也不知道該如何確定。當他還是美聯(lián)儲主席時,大家都一致同意他的說法,而等到他退休以后,大家又反過來一致嘲笑他的觀點。世界經濟已被前一章描述的大趨勢改變得面目全非,不可能提前知道債務可持續(xù)的標準。在新世界里,何為正常,何為可持續(xù),都不能運用從前的標準來衡量了,比如前幾十年流行的平均債務標準。

沒人能夠判斷2005年只付利息貸款和反向抵押貸款是過度還是處于正常狀態(tài),因為這些工具以前都不存在或未向普通業(yè)主開放。在2006年,如果有人問債務占收入的90%或100%或120%,哪個才是自然上限,就如同在1996年問手機和互聯(lián)網用戶達到1億、10億還是50億,哪個才是自然上限,也如同在1956年問美國家庭最后會擁有一臺、兩臺還是四臺電視機一樣。當新產品和新服務涌向市場時,根本不可能對需求的可持續(xù)上限作出預測。

這種內在的不確定性正是預言2007~2009年經濟危機的專家們遭到忽視的原因,也難怪他們遭人忽視。20年前,每次看到資產價格或信貸水平超過他們眼中的不可持續(xù)標準,這些人就會喊“狼來了”或“非理性繁榮”,每次,他們眼中的“狼”最后都被證明只是溫和的“拉布拉多犬”。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末日先知只是拒絕認可20世紀80年代結構性變革之后人們對債務和資產價格的新態(tài)度。他們僵化地否認這些事件對資產估值或市場運作的影響。“這次不同了”越是明顯,他們就越要堅持“什么都沒變”。所以,金融界對這些人所謂的“狼來了”充耳不聞,是可以理解的。

不幸的是,這些過早拉響的警笛最后總是變成假警報,借款人和貸款人從原先的自信滿滿演變?yōu)閾P揚得意,直至最終發(fā)展為狂妄自大。而金融泡沫也越來越不可能自動停止膨脹,達到合理平衡的狀態(tài)。銀行人士、監(jiān)管者和消費者最大的失誤再一次被艾倫·格林斯潘說中。他們的錯誤就在于認定雖然有時會過度繁榮,但市場肯定比政客或監(jiān)管者更能控制自身行為造成的風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