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盒子——制約的牢籠

真愛的旅程 作者:(美)克里希那南達


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我們在自己身上下了多少工夫,除非我們開始跨出“脫離(separating)”這一步,否則我們沒有辦法信任自己或別人。

我們所說的“脫離”,指的是開始學習不通過往日制約所形成的程序來經(jīng)驗自己。

這個脫離的過程需要很大的勇氣,為了了解“脫離”的重要性,我們會先從制約的力量,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盒子(Box)”,開始討論我(克里希)印象中記憶深刻的片段。

在我高中的最后一年,班上有一個天資聰穎的同學,但是他從來不做功課,總是把大部分的時間留給自己。放學之后,他會待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咖啡館里。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有趣的人,但我還是傾向于避開這個人,因為我也認為他有點奇怪。我自己是個忙著用功念書的人,不僅在學校要保持前幾名的成績,同時還努力要成為學校里最優(yōu)秀的體操選手。有一天,我從學校走路回家,恰好經(jīng)過那家咖啡館。我決定進去和他閑聊一會兒,所以就進去坐在他坐的那張桌子旁邊。有好一會兒時間,他一句話也沒說。然后,突然間他對我說:“你難道沒有發(fā)現(xiàn)那些事情全是狗屎嗎?”

我問:“什么東西是狗屎?”

他說:“所有你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努力成為最棒的學生;拍所有老師的馬屁。你的整個游戲就是一團狗屎,你沒發(fā)現(xiàn)嗎?你他媽的到底是為誰這么努力?”

我說:“為了我自己,我想進一所好大學?!?/p>

“老兄,你難道沒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是個機械人一樣嗎?我的老天!你是一個聰明的家伙,讓自己聰明些,不要再玩那些愚蠢的游戲了?!?/p>

當時,我一點也聽不懂他在說什么。畢業(yè)以后,我再也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但是我從來沒有忘記那段對話。當時我以為他大概正在經(jīng)歷自己的情緒混亂期,但是幾年后我才知道,他當時就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我甚至還沒有開始去探索的事。我一直要到大學畢業(yè)之后才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都失去了和自己的聯(lián)結,我們都失去了對自己的尊重,而只是按照他人期望的方式過著自己的生活。但是當我們失去和自己的聯(lián)結時,我們也開始停止去信任自己的聰明才智。

“盒子”

身為一個孩子,我們極度需要大人的引領與指導,因為我們極度需要去了解自己所探索的這個世界,也極度需要找到某些標準來告訴我們如何判定對與錯。在某種程度上說起來,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提供了我們行為的準則以及生活里的道德觀。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師長,都非常認真把所有他們認為我們需要了解的觀念灌輸給我們,以便我們能夠成為一個快樂的好人。

然而,這種方式本身就有問題。

第一,如果我們從來不曾檢驗和質疑我們所接受的這些教導、規(guī)范與道德觀,它們就永遠不會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只能夠根據(jù)別人告訴我們的方法行事和生活,但這讓我們沒有辦法在生活中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了解和智慧。

第二,我們所接受到的指導往往來自于強烈的恐懼、壓抑和無意識的傳統(tǒng)。

第三,那些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或許全然適合我們的父母和師長,但卻不見得適合我們。

然而,身為孩子的我們尚未擁有清明的意識與力量,沒有辦法質疑人們所灌輸?shù)囊?guī)范與價值觀。所以我們只能無意識地接受它們,然后改變自己去適應這些規(guī)范,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我們許多人甚至在成長之后,仍然毫不質疑地全盤相信自己幼時所接受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沒有意識到這些價值觀給自己所帶來的限制。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內在的聲音,這個內在的聲音能夠告訴我們什么東西適合自己,讓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以及該如何去過自己的生活。如果曾經(jīng)有人鼓勵過我們去傾聽這個內在的聲音,我們就會發(fā)展出生存所需的智慧。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所得到的制約是相反的,我們學習到的是“不要去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以至于我們根本很難去聽見這個內在的聲音。我們大部分的人所學習到的是去傾聽別人的意見,因為他們才知道什么對我們是最好的。但是,當一個孩子從來不曾被支持去信任自己的感覺與知覺時,他會失去寶貴的自我敬重以及自己擁有力量的感受,他會開始發(fā)展出不安與羞愧。所以可以說,我們從來并沒有被教導如何發(fā)展出自己的智慧,我們得到的只有道德教條。而且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如果他們沒有灌輸孩子這些道德教條的話,孩子就會變壞。但是事實上,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被支持的,而且他也得到大人的鼓勵,能夠按照自己本能的聰明才智發(fā)展出屬于自己的價值觀時,他反而會成長成為一個更健康、更強壯、更慈悲的人。

我們把自己在孩童時期所接受到的行為規(guī)范、法則與價值觀稱為“盒子”。讓我們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我們每個人從小都得到一個盒子,人們用各種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盒子里面,按照這些既定的方式來思考行事,我們就會得到愛、尊重與贊賞。所以,伴隨這個盒子而來的是既定的規(guī)范與價值觀,它告訴我們什么叫做好人,哪種行為能夠幫助我們得到愛、成功與尊重。感覺起來我們就像是坐在盒子里面,而人們告訴我們的各種規(guī)則、標準、道德觀與生活準則都寫在盒子的內壁上。

從某種程度說來,有這些規(guī)范、標準、道德觀可供參考是一件舒服的事,因為它帶給我們一種安全感,讓我們知道只要我們根據(jù)這些規(guī)范來生活,我們就是好人。除此之外,這個盒子也帶給我們一種認同感,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以及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

身為一個孩子,我(克里希)非常舒適地生活在我的盒子里,而且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對我會有什么樣的限制。我覺得舒適自在,我得到的信息是我的父母知道什么對我來說是最好的事情,身為孩子的我最佳的選擇就是聽他們的話,跟隨他們的指導。當我們置身在一個溫馨的盒子里時,往往會需要更多時間才可能有所突破而離開。不幸的是,這個盒子跟“我是誰”、“我的本質為何”,還有“我需要什么才能夠支持我找到自己”這些事情都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

我(阿曼娜)的過程和克里希的過程相當不一樣。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從來不曾真正擁有過父親,我的盒子不像他的那么舒適,所以我也比較容易看到其中的謊言。

有兩部相當震撼人心的電影,完美地呈現(xiàn)了一個人在盒子當中 成長的過程——《歡樂谷》(Pleasant Ville)和《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在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們在盒子當中是如何被灌輸給予了一個錯誤卻舒適的自我認同,所以我們常常在帶領的工作坊中放這兩部電影。我們的內在深處或許覺得空虛,覺得有些事情不對勁,但是我們不見得知道到底是什么不對勁,因為我們還沒有冒險離開過自己的盒子。當我們待在盒子里的時候,盒子里的一切我們都非常清楚而熟悉,但是讓自己持續(xù)地待在盒子里對我們自己的真實本質與存在是一種背叛,因為它限制了我們的潛能,也限制了我們的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只要我們還待在盒子里,我們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