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滄桑——從東沉西升到西沉東升(4)

中國憑什么勝出 作者:丁建中


中國給力西方兩次思想解放運動

西方物本文明興起的過程伴隨著兩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即文藝復興(含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歐洲的中世紀被稱為特別“黑暗的時代”?;浇探虝钱敃r西方地本社會(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作絕對的權威,什么文學、藝術、科學,一切都得按基督教的經典《圣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太陽中心說的捍衛(wèi)者布魯諾就是被教會用火刑處死的,那時已到了1600年)。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有什么大的進展。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也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自由地發(fā)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拜占庭)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歐洲物本文明率先萌芽的地方)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這種輝煌的成就與佛羅倫薩追求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于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和煦的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源頭雖不是中國,但推動這一運動的物質力量卻來自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疊加在一起促成了知識信息爆炸和迅速傳播。紙張取代羊皮,活字印刷取代手抄,使書籍這一人類進步的階梯成批量地向世人發(fā)售,宗教經典及其解釋權由教會壟斷的局面逐步扭轉,宣揚人的現(xiàn)世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教條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新思想、新文化如雨后春筍生長出來。此外,自然科學知識也借力印刷術得到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快更大范圍的傳播,引發(fā)了日后的科學革命。

文藝復興打著再生“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旗號,意在用人文主義——與新興的物本文明相適應的社會思潮,抵制封建等級制度(等級制度是地本文明的一個特點)。人文主義者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追求現(xiàn)世幸福和人間歡樂,崇尚科學文化知識,追求真、善、美。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說過: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偉大的戲劇作家莎士比亞、偉大的詩人但丁、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巨人”。其他名人還有一長串,如寫作政治學經典名著《君主論》的馬基雅維利,寫作著名小說《堂·吉訶德》的塞萬提斯,雕刻家米開朗琪羅,建筑大師伯魯涅列斯基,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寫作《十日談》的薄伽丘,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等。

文藝復興運動是第一次沖擊歐洲地本制度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作用一直延伸到后來的啟蒙運動。跨越幾個世紀的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為確立物本文明制度,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資本主義制度鋪平了道路。由此可見,西方地本制度與東方地本制度相比并不算堅固,尚且需要幾個世紀的沖擊才潰堤,中國地本制度更難以撼動就不言而喻了,這是后話。

如果說沒有借助中國先哲的人本思想,歐洲發(fā)掘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文思想作為精神武器,掀起了土生土長的文藝復興運動,那么歐洲若沒有引進中國先哲的人本思想作為直接推動力,所謂啟蒙運動就無從說起或黯然失色。

啟蒙之說,乃是指光對黑暗的穿透和驅逐,是實事的顯示和蒙昧的消除。在英文中,啟蒙即enlightment,是直接從light(光)這一詞派生出來的。那么,歐洲啟蒙運動的“光源”,即理性之光主要是從哪里來的?答曰:中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