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xué)習(xí),必須先了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zhí),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
吾國自東漢以后,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yuǎn)基礎(chǔ)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jīng)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xué),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等。
唐時盛,南宋后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
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xué)大乘法相宗者固應(yīng)先學(xué)此論,即學(xué)他宗者亦應(yīng)以此為根柢。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后衰。
二、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學(xué)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并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于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jīng)》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jīng)論,為《解深密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
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
此宗最要!無論學(xué)何宗者皆應(yīng)先學(xué)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后衰微。近復(fù)興,學(xué)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臺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jīng)》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yán)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yán)經(jīng)》為依。
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
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jīng)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學(xué)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
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jīng),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后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蘇悉地經(jīng)》三部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
余于十?dāng)?shù)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后閱《大日經(jīng)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
愿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yīng)先習(xí)經(jīng)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凈土宗
始于晉慧遠(yuǎn)大師,依《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fù)有種種不同。
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zhí)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xí)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yīng)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癥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yīng)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quán)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xí)之,斯為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