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把握當下,佛在祇園(1)

愿力的奇跡 作者:馬明博


朝禮九華山,漫步九華街,體會蓮花佛國的莊嚴清凈,在入口處見到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祇園寺。

祇園,即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在印度,是佛教歷史圣地之一。

誦讀《金剛經》、《楞嚴經》、《阿彌陀經》時,起首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

釋迦佛住世時,舍衛(wèi)國有一位名叫須達的貴族,因平日體恤孤苦、樂善好施,被人們敬稱為“給孤獨長者”。有一天,給孤獨長者在摩揭陀國聽到釋迦佛說法,非常歡喜,恭請釋迦佛來舍衛(wèi)國說法。

為迎接釋迦佛及僧眾的到來,給孤獨長者選中了一處美麗的花園。不巧的是,這座花園是舍衛(wèi)國祇陀太子的。當給孤獨長者提出購買時,祇陀太子心里雖不愿意,但又不好當面拒絕,刁難說:“如果長者能夠以黃金鋪滿花園,我就把它賣給你?!苯o孤獨長者二話不說,將家存的黃金一車一車地運過來,鋪滿地面。

祇陀太子很驚訝,他問給孤獨長者,“為什么你要付出這么高昂的代價買這座花園?”

給孤獨長者將自己的心愿告訴祇陀太子。他說:“我邀請釋迦佛來舍衛(wèi)國說法,并希望能送給僧團一座精舍?!?/p>

祇陀太子非常感動,“您的黃金只能鋪滿地面,卻無法鋪及樹木花草。這些樹木花草,就作為我對釋迦佛及僧團的供養(yǎng)吧!”

這座由給孤獨長者(布金)、祇陀太子(施樹)的花園,被稱為“祇樹給孤獨園”。這也是佛教經典中經常提到的“布施”的由來。

作為釋迦佛重要的弘法地,祇園被后人牢牢記在心里。

對“祇樹給孤獨園”,明代高僧蓮池大師這樣解釋:“追求覺悟,活在當下(自性不離當處),就是 佛在祇樹給孤獨園 。祇樹是樹中之勝,表示佛法能夠蔭護眾生,永離熱惱;給孤獨園,是園中之勝,象征佛法能讓眾生安穩(wěn),恒受諸樂;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是人中之勝,代表修學佛法者,都將畢竟成佛?!?/p>

祇園寺外右前方,五孔橋畔有一片荷塘。一池秋荷,碩大的綠葉,掩映著一朵朵黝黑結實的蓮蓬。如果能采一枝九華的蓮蓬帶回家,插在佛案上的花瓶中,便天天可以感受到九華山的氣息了??粗矍暗那锖?,我有些發(fā)呆。南泉問:“你是不是想要一朵蓮蓬?”誰能料到,平日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南泉,此刻一下子窺探了我的心事。

南泉挽起褲腳,小心翼翼地朝荷塘邊緣無水之處走過去。他探著身子,朝荷葉深處走了幾步。他轉過身來,朝我攤開雙手。

折身回來的南泉,鞋子上一片泥污。我心里充滿感動,也為自己的妄想執(zhí)著感到慚愧。伸手拉南泉上岸,南泉連聲說著“謝謝”。其實,是我該感謝他啊。

說起荷花,在九華街,除了祇園寺,地藏禪寺外也有一片。

荷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走進佛寺,一定會看到莊嚴的釋迦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手拿楊柳凈瓶的觀音菩薩赤足立在蓮臺上。佛教的建筑、繪畫、雕塑、用品等,也多以蓮花為圖案。

佛家尚蓮,原因有三:一、出污泥而不染。淤泥代表人間與煩惱,如《雜阿含經》所說:“佛在世如蓮花,生泥中而不著泥,在世不著世,破一切煩惱。究竟離生死之際,以名為佛?!倍?、轉煩惱為菩提。蓮花有香、凈、柔軟、可愛四德,比喻“常樂我凈,法界真如”,雖在五濁惡世,釋迦佛卻能如蓮一樣,轉煩惱為菩提;三、佛國凈土乃蓮花世界,蓮花是孕育佛國凈土眾生的生命母胎。如《佛說無量壽經》所說:“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p>

追求覺悟,與佛同心,需要學會觀照自己細微的心念。一秒鐘內,人的心里會生起多少個念頭呢?相信許多人從來沒有體會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